第十五章嘉禾(1 / 4)

沈冲很快就发现,自己不是做导演的料子,至少不是个天才导演的料子。

剧本的写作,他全程参与,细节全部知晓,一有空闲就在揣摩,在拍摄前,还画了不少分镜头——据陈韵文的说法,那是小孩子涂鸦。

然而拍了三天,每天用了10盒胶片,拍的时候感觉良好,可晚上冲洗出来一看,统统不行,三四万块的胶片,基本打水漂了。

看过大量的电影,不代表就会拍,就好像看过很多小说,不代表就能写一本好书,看过很多av,不代表上床了就是大师。

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镜头,摄影机和演员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景深怎么安排,前景、背景和演员的关系如何,演员要占据画面中的什么位置……

各种细节问题,层出不穷,沈冲焦头烂额,烦不胜烦。

而且越拍,沈冲越觉得,之前太想当然了,以为简单的场景好拍,其实越简单的场景,越难拍,如何把一个狭小单调的场景,拍出不同的画面,有层次的交代细节,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

拍大场面,考验的是幕后的统筹能力,至于导演本身的水平,反而要求并不高。

比如人多的场面,只要跟着主演走,动作多的场面,只要对准打斗的演员,镜头中其余的细节,观众不会在意。

这就好比吃火锅,各种作料食物都对汤底里丢,即使味道有点小问题,食客也尝不出来。

而《活埋》是单一场景,任何细节都会放大,好比是一碗蛋炒饭,好不好吃,关键就看导演的水平。

不仅做导演的沈冲头疼,做主演的金士杰也陷入困境。

舞台和电影,虽然都是表演,区别还是蛮大的,金士杰是第一次接触电影,经验也不如后世丰富,他好像一个踢惯了11人全场足球的职业高手,忽然来踢7人室内小场足球那样,不太适应,做表情和讲台词,都偏向舞台风格,有点过分的夸张。

这个问题,拍完第一天,他自己就发现了,沈冲也知道,但两人都是菜鸟,谁也指导不了谁,只能不断的摸索,反复尝试。

好在黄岳泰拍过几部电影,有些经验,他又不藏私,把所知道的的东西倾囊相授,又尽心尽力的做好摄影工作,才让这三天的胶片没有全白费,好歹有几分钟的镜头是非常不错的。

除了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时间也是个大问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