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各处的混乱,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政事堂与枢密院桌上的一叠叠奏折和政务。
而政事堂的消息,也会通过层层眼线,传递到宫中,被太后、皇后所知,也使得宫中人心惶惶。
不仅仅是太后与皇后,便是那位即将登基的太子,也由此陷入了烦恼,甚至是首当其冲,承受不小压力。
“现在天下各处,都有反邱之声,太子殿下你可要想清楚了,若是继续包庇此人,会有何等后果!”
整日里,东宫中的几名辅官便在李炎的耳边强调这些,虽然是老生常谈,但配合各地的消息,多多少少让李炎有所顾忌。再加上李炎如今也担心登基大典能否顺利进行,说心念依旧坚定,那也是不现实的。
只是当年他年少轻狂,被人怂恿与邱言为敌,结果却被邱言弟子击破了念头,毕竟是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并不会被轻易说动——
说到底,李炎终究只做过太子,没有做过真正的皇帝,未体验那种一言九鼎的感觉,在思想上还不是皇帝的思维,顾虑的事情在层面上也有不够。
其实,历史上很多皇帝在登基之后,展现出和原本不同的性格,甚至最后被人说成是暴君,其缘由并不只在个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登基之后,权势与原本不同,和作为太子、皇子时的心情、心境截然不同,不复被人管制,也不用谨小慎微,这样的环境变化,周围人的态度转变,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变化,是有助长作用的。
但在此时,太子李炎的心性依旧还停留在人臣层次。对邱言的念头里面,还有敬畏,所以在听到周围人的反复劝说下,虽然念动,但心意不变。
就这一点而言,他当年与邱言的冲突,并非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因为当时他不得权,能受到教训。也能得到警示,如果是现在,局面就会大不相同了。
于是,在反复劝说下,李炎终究没有如他们所愿,依旧不打算动邱言的位置,选择了拖延之法——
“过几日,本宫便去天坛祭祀皇天后土,与诸方神灵。若真有不祥之兆,想来是会生出预兆的。”
当然,做出这个决定的一个首要条件,还是邱言之前所许诺的。要在李炎登基之前,将事情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