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瞬间,他也很想加入到太平国人的行列中去,但现实最终扯住了他那一刹那的不理智。
再次回首太平山,郑中建的心中多了更多感慨。
“太平岛的实力也越来越强了。”周裴良似乎想到了更多的东西,
“他们的港口仅仅用了半年多,就初具规模。那条高架飞机跑道似乎已经主体完工了。正在做最后的管线敷设。东边的船厂也已经基本完工。我看到他们运来了一批钢板,似乎是要建造船只。有了港口码头、飞机跑道和造船厂,太平岛已经不是原来的太平岛了!”
“你说美国人会不会加大动作?”郑中建思虑道。
“美国人其实一直在等待着我们的动作。我们国内不表态,他们就不会有大动作。除非太平岛人主动去惹他们。”周裴良微微摇了摇头道。“可惜国内还是低估了太平岛的实力。他们只看到地处战略要地的太平岛会让美国人分神,却没有想到太平岛发展影响会如此快。只看我们那些考核选拔出来的手下竟然开始偏向太平岛,就能看出太平岛的影响力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还要大。这恰恰是美国人希望看到的。”
“太平岛只有这么大。已经局限了他们的发展格局。甚至他们连安顿百姓住的地方都不够,还谈什么发展?或许他们可以去国外散居,但始终受制于人。”郑中建不自觉的辩解道,“在国内,他们的消息最多热乎一阵。能传多远?”
掌控舆论的根本,不在于一时,而在于长久。
一些突发事件的消息在群情激奋下是很难封锁住的,但人们总是善忘的。很多火热的消息,很快就会被其他消息淹没,可能永远也浮不起来了。
“太平国的消息可能一时新奇被国人注意,但在一道道的限制下,时间长了一样要被国人慢慢的遗忘。”不少本土的人都持这样的观点,包括郑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