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蔡琰的名声在匈奴人中已经传开,而且她的大作也已经问世,袁买悬着的最后一丝担心终于完全放了下来。
在是否迎回蔡琰这个问题上,袁买有过矛盾。担心她的作品还没有问世,如果现在就把她接回汉地,恐怕她的传世之作很可能会夭折在腹中。毕竟诗歌创作只有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才会一气呵成,换了环境就很难创造出传世佳作。
自己对文学所知有限,对于蔡琰写的诗歌什么内容一所所知,也就没办法在以后的日子里提示她。而如果蔡琰没有这些作品传世的话,她的地位在历史上也就不复存在,“文姬归汉”的故事也就不会传为美谈,毕竟后世的人们不会去追忆一个普通女人的遭遇。
可是,如果不趁这个机会把蔡琰索要回来,恐怕因为自己的穿越所造成的蝴蝶效应,蔡文姬以后想要重归故土也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而且,舍掉了这次机会,自己以后又拿什么向胡人索要蔡琰?袁买可不认为自己短时间内能够达到曹操在历史上的统治实力,让匈奴人不敢违拂旨意,乖乖的把蔡琰送回了汉土。
“不可,马匹可以略微减去一些,但蔡文姬必须归汉!”
袁买就从心底同情蔡琰悲惨的遭遇,此刻听说蔡琰的大作已经问世,便没有了任何顾虑,所以铁了心一定要把蔡琰迎回来,哪怕马匹少给一些都可以。
蔡琰十五岁的时候嫁给了河东的才子卫仲道,郎才女貌倒也般配,一个写诗一个作画,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可惜好景不长,两年之后,卫仲道两腿一蹬,一命呜呼。在这个年代,女人很少改嫁的,大多都得为丈夫守一生贞节,更何况是蔡邕这样的大儒,因此坚决反对女儿归家,让他在卫家为丈夫守节。
蔡琰在夫家待了半年的光阴,遭受了卫家人的各种白眼,更是被骂做丧门星、克夫,心高气傲,满腹才华的蔡琰哪里受得了这种羞辱,不顾父亲的反对回到了娘家。
蔡邕乃是当世大儒,自然不允许自己的女儿不守妇道。女儿不为丈夫守节,擅自跑回家里来,这成何体统?于是蔡邕命人把蔡琰关在后院里,让她一个人闭门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