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者也自然将对黄河下游的治理、与北方边境的军事防御体系结合在一起;
希望借助黄河这一天险,来加强北方军事防御。
可以说,防御辽国始终是朝野士人在治河工程中、考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在澶渊之盟后,治河工程的开展,更是多与大宋国策、军策的制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宋以防边为重的基本策略,
总的看来,在以前特殊的环境下,大宋一方面要加强对黄河的治理,另一方面,又希望发挥黄河防御辽国中的重要作用。
也就导致了朝廷长期疲于应付治河与御辽两条战线,在以前的客观环境下,这也是因形势所迫而形成的一种无奈局面。
现在朝堂上再次陷入这种争论,是依然有许多人无法消除、把黄河纳入军事防御体系的想法。
现在辽国疲弱了,大宋在军事上占了上风,那么还需不需要黄河作为军事屏障呢?
杨逸个人认为:需要。
因为你一时占了上风,不代表代什么时候都强大,京城北面除了一条黄河,再无险隘可以凭借。
有些人或许认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而应尽量向外扩张,但杨逸认为,国家强大了向外扩张是必然,但前提是,先把自己的根基弄稳妥才行。
否则你越向外扩张,防线拉得越开,一但有事,京城瞬间就失守,头头脑脑就被一窝端了,这还得了?因此京城还是有所凭借为好。
另外就是,京城若无险可守,就必须驻守重兵,百年耗费多少,谁能计数?
现在主张北流的人,说主东流是“逆河之性”。当初王安石堵住北流,未几年又再次决口就是教训,所以应该顺其北去,加高加固北流沿岸的堤防即可。
而主张东流的人,则认为凭其北流是苟且偷安之计,河北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泥沙易于沉积,很快便会变成地上河。
而且北流之后,下游河道等于是加长了一半,若只顾得眼前方便,今后防治起来更加困难。
另外北流经过的都是适合耕作的平原地区,它直接侵占、和间接摧毁了无数良田,给河北民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而且黄河北流之后,是抢占御河和葫芦湖下游入海,御河和葫芦河失去了入海渠道,两河又相继淤塞泛滥。
御河承担着北方沿边漕运军粮、物资的重要职能,也是南方商品流通北方的主要渠道。被黄河抢道后,御河淤塞,漕运功能几乎丧失。
对于“北流”和“东流”之争,杨逸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很少发言,大概许多人到现在还以为,这次治河是象以前一样,修修补补而了事。
但事实上,在杨逸与章惇等人的计划中,这将是一次近似隋炀帝开挖运河一样的巨大工程。(未完待续)
{宜搜小说www.ysxiaoshuo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