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震怒,下令大索天下。不过张良早已做好了准备,他带着刺客从小路全身而退,秘密逃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改名换姓潜伏了起来。
刘邦听闻了张良的神奇经历,对这位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年轻人非常钦佩。既然两人都投奔楚国,他们也就成为了同道中人,一见如故,相伴而行。张良出身世家子弟,自幼饱读兵书,两个人常常一起深入地探讨兵法。在这个过程中,张良发现这个和他一起旅行的同伴,虽然出身卑微,但他的悟性极高,绝顶聪明。张良的很多想法别出心裁,大多数人很难理解,但唯有刘邦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其中的要点,不断提出更好的想法,让张良受益匪浅。他们的深入探讨常常持续到深夜,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这使得他们的情谊日益深厚。
张良对刘邦交口称赞:“沛公殆天授。”
刘邦虽然已是不惑之年,但学习能力非常强,依然对各种新鲜事情保持着好奇心。比如,刘邦就经常询问张良所学的是什么兵法。
张良神秘一笑,回答道:“《太公兵法》。”
刘邦对张良的回答更为好奇了,他继续问道:“《太公兵法》?我听说过《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可从来没有听说过《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又称《六韬》,这是一本古老的兵书,传说为姜子牙所做,因此称为《太公兵法》。”张良神秘地说道,“这部兵书用道家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它包含了许多天人合一的道理。”
探讨兵法时,刘邦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经常追问张良:“你是从哪里获得这本神奇的兵书?”
张良并不想告诉刘邦实情,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推脱。他灵机一动,于是编了一个故事:
我逃亡下邳的时候,有一天路过沂水圯桥头,遇到了一位奇怪的老翁。他把鞋子脱下来,扔到桥底下,然后傲慢地对我说:“你下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
我当时很惊讶,不过看他是个老人,行动不便,于是走下了桥为他捡回了鞋。当我把鞋子递给他的时候,这位老翁直接把脚伸了过来,指了指,让我为他穿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