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收拢关中,封侯拜相(2 / 4)

无非是索取一些小官,不至于引起太大的反弹,想要当丞相、大将军等等,可能必须要采用一些激烈的手段,成为“下一个董卓”罢了。

真正要花费一些心思的,反而是收拢关中士族这件事。

关中之地,指“四关”之内。

即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按照后世的划分,大致就是sx中部。

这片地方并不算大,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一共只有三郡之地。

再加上东汉末年连年灾祸,全国的人口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准。

整个关中之地,除去长安,以及被董卓强行从ly迁来的百姓之外,总人口不过六七十万上下,平均到每一个县,也就四五万人。

如果只有这些人口,作为根基之地争霸天下,显然是差得太远。

但,加上长安,以及被董卓强行迁入关中的百姓,就有将近两百万人口,勉勉强强也能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诸侯。

最重要的是,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气候也适宜种植,属于非常优质的粮食产区。

再加上其优越的地理优势,虽然地盘小了点,但作为起步发展,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盘踞在这里的豪门世族,比起中原世族来说,在这个年代的影响力要弱了不少。

不过,秦、西汉时期,毕竟还是定都在关中,底蕴犹在,也有不少传承至今的高门大族。

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关中门阀,虽然没有出过什么三国时期的顶级文臣武将,但却也在中坚阶层占据了大量的位置。

在朝堂、各个诸侯手下,都有不少的族人。

比如在董卓当政期间,与董卓针锋相对,死保皇帝的杨彪,就出自这一族。

还有后来那个在曹植、曹丕夺嫡争斗中站错队被杀的杨修,也是弘农杨氏的族人。

甚至于未来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同样出自这一家族。

除了弘农杨氏之外,京兆韦氏、京兆杜氏、河东薛氏,也都是关中门阀中比较强大和出色的。

这些世族,或许没有太过顶尖的人才,但却有着大量的“低阶英雄”,可以弥补秦霄手下大量文武官员的缺口。

在得到了贾诩、李儒等人的效忠之后,秦霄手下最缺的,也不是顶尖人才,而是大量的中下层官员。

而这一点,恰恰是关中士族所能提供给秦霄的。

从长远来看,世族垄断,对国家的发展无疑是有很大的害处。

汉、晋、隋、唐,一个个朝代的灭亡,都和门阀割据有极大的关系。

但,秦霄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何况,如果不能完成一统天下的成就的话,这个副本世界以后会如何,也就和秦霄没有关系了。

这种情况下,秦霄肯定不会去考虑太过遥远的未来。

如果拉拢豪门、世族,能给自己带来巨大利益的话,秦霄就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去做。

很显然,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关中士族,在现在确实能给秦霄带来巨大的利益。

关于拉拢关中世族这件事上,秦霄的手下意见也并不统一。

岳飞表示反对,贾诩和李儒则是大力支持。

至于商鞅,谨慎地提出了世族垄断的危害性,但却也认为在现阶段拉拢世族是有必要性的。

其实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几人受到“时代”影响有多深。

岳飞来自宋朝,深知世族垄断之害,因此对任何门阀、世族都没有任何好感。

而贾诩、李儒两人,本身就是世族出身(虽然不是大世族,自然而然地会为世族阶层谋取利益。

这和他们对秦霄的忠诚并不冲突。

唯一一个站在中立立场的商鞅,则是为数不多的,在“世族时代”,以“寒门出身”的顶尖天才。

秦霄自己心里早就有了主意,之所以询问,也不过是做一个姿态。

象征性地询问了手下的意见,清楚他们的立场之后,秦霄便派贾诩作为代表,前去和关中士族做接触,尝试说服他们接受秦霄的统治。

有句古话,叫做“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当然,这个年代,还没有这个说法。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世家的传承,往往要比绝大多数王朝更为悠久。

这其中,对土地、知识的垄断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在于,这些世家都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在乱世之时,往往会选择多面下注。

比如派出族人子弟同时加入不同诸侯麾下,无论诸侯之间谁胜谁负,这些世家总是不会亏本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琅琊诸葛氏。

诸葛亮在蜀国刘备手下,诸葛瑾在吴国孙权手下,还有一名叫做诸葛诞的族人,在魏国曹操手下做到了征东大将军的高位。

理论上来说,无论三国之间谁笑到最后,诸葛家都会成为赢家。

不过可惜的是,尽管诸葛诞选择了“胜利者”一边,但在司马氏篡位的事情上站错了队,带兵讨伐司马昭,结果兵败被杀,导致诸葛家在曹魏的投注打了水漂。

虽然诸葛家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但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豪门世族的行事作风。

只要是看上去有诸侯之相,就会派出族人相助。

至少也会有所表示,卖个好。

一旦对方将来得势,便能借助这一层关系迅速成为“自己人”。

其实,秦霄本来是想派李儒去的。

对于贾诩,秦霄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不放心。

但李儒和许多世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僵硬,在董卓麾下的时候,他曾一度主张杀死杨彪,要不是王允暗中出手保下他,杨彪早就被董卓给砍了。

而杨彪,正是这一代弘农杨氏的代表性人物。

就这关系,秦霄怎么可能敢让李儒去当说客?

想来想去,还是贾诩更合适。

贾诩带着秦霄命人准备好的礼物,去逐家拜访关中士族的事暂且不提。

秦霄这边,也在为官位的事情做试探。

其实到了现在,以王允为首的保皇派,已经能够看出秦霄的野心。

只是,和董卓相比起来,秦霄在面子上会对汉室皇帝做出表面的尊重。

借口也是现成的。

皇帝年幼,不能亲自理政,就由秦霄代劳。

虽然明眼人都知道这借口是假的,但毕竟没有直接撕破脸,谁也不敢说秦霄到底是想要做霍光,还是下一个董卓。

这样一来,保皇派的反弹,也就不至于那么激烈,非要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对于绝大多数忠于汉室的人来说,朝中再出一个把持朝政的权臣霍光,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霍光虽然大权在握,甚至行过废立之举,但并没有取汉室而代之。

他在政期间,也算实现了汉朝的中兴,让大汉的气数至少延长了百年。

对于忠于汉室的人来说,只要在皇位上坐着的人姓刘,那么究竟是谁掌权,其实并没有那么值得在意。

反正汉朝历史上出过的权臣也不是一个两个,大家都习惯了这种事。

只要不要像董卓那样丝毫不把皇权放在眼中,秽乱后宫,随意毒杀太后、皇帝,对皇室做出表面上的尊重,许多人就能够勉强接受。

也正是借助这一点,长安朝堂中的局势,达成了一种诡异的平衡。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