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王允是怎么想的,我反正就是死要钱。
既然决定了通过联姻换取利益,秦霄当然要选择利益最大化。
这种事,秦霄自己出面去谈,一来是不太妥当,显得有失身份。
二来,秦霄也不擅长这种谈判的事情。
交给贾诩去谈,就没有这些顾虑了。
以贾诩的口才,以及对世族的了解,想必是可以给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主公放心便是,此事,便交给臣了。”
贾诩见秦霄终于答应,不禁松了口气,抬起头看向秦霄,露出心照不宣的笑意。
“对了!”秦霄忽然想起一事:“刚才王允说貂蝉多大年龄来着?”
贾诩不明所以,答道:“年方二八,也就是十六岁。这有什么问题吗?”
“十六岁,太小了,至少得十八以上。”
秦霄皱眉,想了一会,开口道:“可以先定亲,等她十八岁以后再成亲,这是底线。具体怎么谈,你看着办。”
未成年什么的,秦霄实在下不去手。
更重要的是,秦霄也怕被scp-44神兽给盯上。
至少也得到成年之后再下手,就没这个顾虑了。
贾诩有些不解,但见秦霄的态度坚决,也没有多劝什么。
反正,只要亲事定下就行,什么时候完婚,虽然不至于说完全无所谓,但也不是什么大事。
……
并没有花太长时间,贾诩便代表秦霄,和王允达成共识。
秦霄与王允的义女貂蝉定亲,等貂蝉年满十八岁之后,再择日完婚。
至于祁县王氏给出的“嫁妆”,目前秦霄能拿到手的,就是价值一千万两银子的钱粮、军械等物资。
其它的东西,就得等秦霄打通了出关的通道,将势力范围扩张到并州之后,才有兑付的可能。
如果秦霄做不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双方的“联姻”,就仅仅只是王允义女嫁给秦霄,不带有其它任何政|治条件。
这也是选择貂蝉这个“义女”,而不是王氏嫡女的好处,更加灵活,容易变通。
如果秦霄真的能够成事,自然就是一段类似于楚国芈八子嫁入秦国的“美谈”。
如果秦霄像董卓那样,很快衰败下去,王氏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
对于这一点,双方都心知肚明,却谁都没有点破。
忠诚度面板上,王允的忠诚度达到79点,不算十分可靠,但也算是能够给予一定程度的信任了。
在解决掉王允的问题之后,其实长安城内乱七八糟的问题还不少。
比如袁氏一族的掌门人,汉献帝太傅袁隗。
又比如中郎官蔡邕。
这些人,也是秦霄无法利用神秘基地直接收服的,而且立场摇摆不定。
不过,在获得了王允的支持之后,再加上商鞅、李儒的压制,蔡邕、袁隗等人倒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何况,这些人虽然能力不强,但身份特殊,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能利用的到,先留着也不是一件坏事。
暂时不管已经初步平稳下来的朝堂,秦霄的注意力转向内部的发展和开发。
关中之地虽然不算广袤,但却也能容纳数百万人口生活。
单单只是这片肥沃的粮仓,想要完全开发出来,就得上百万的壮丁。
这还只是农耕的部分。
为了供应大军所需的装备、军械等等,又需要开采各种资源,也需要大量的人力。
再加上工匠等等,秦霄目前所掌握的人口资源,还有很大的缺口。
整个关中,除去军队不算,目前的总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出头。
当然,这个数字,没有计算关中士族家中的“私奴”。
这些豪门世族的垄断,并不仅仅只是在官位、知识、土地、资源方面。
就连人口,也大量被他们所垄断。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这个年代的豪强,想要争霸天下,就必须设法取得世族的支持,否则根本无法成事的核心原因。
秦霄暂时没有和这些世族翻脸的打算,自然也不会去动他们的核心利益,试图从世族手中“解放”一批人口充实领地。
但,仅仅只靠手中这两百万人口,显然并不足以满足关中发展的需要。
要知道,这两百万人口可不全是壮丁,里边还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妇孺。
整体的壮丁比例只在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七十多万人。
即便再让成年女性和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担任一些简单的工作,顶多也就再加上五十万人左右。
这样算来,整个关中地区,人力方面的缺口高达百万以上。
想要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
神秘基地的人口额度,大部分都要用于补充兵源,不可能召唤过多的平民劳力。
这会大大拖延秦霄扩张的步伐。
在一开始,秦霄也只能拿出少量的人口额度,“适当”招募一批平民劳力,来缓解关中内部的劳力需求。
当然,这里的“少量”,其实数字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少召唤一个有赳赳老秦特性的士兵,就能多召唤出一百名不带任何特性的普通劳力。
工匠的“价格”要贵一些,但和兵源比起来,也要便宜得多。
现在秦霄一天的人口额度就高达二十二万,拿出两天的人口额度,就能补充一大批基础劳力和低阶工匠。
秦霄消耗了两天的人口额度,召唤了三十万壮丁,外加数千名工匠,用来填充关中的人口。
此时正值初夏,距离冬小麦播种的时间还有好几个月,正好可以先搞一轮基础建设,修复在战乱中受损的城池、伐林垦荒、开掘沟渠等等,等到几个月后,开始耕种。
时间错开,虽然会对管理体系造成较大的负担,但却能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
用一百万人口,干出一百五十万人口的事。
新增的人口,和之前收拢起来的平民被按照区域重新分配工作和土地。
一部分人口过多的乡镇,难免会有一些家庭需要迁到严重缺乏劳力的耕种区、矿产区。
这或多或少引发了一些抱怨,但在这个年头,习惯了逆来顺受的“贱民”们,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反抗。
为了追求最高效率的发展速度,秦霄已经顾不上考虑底层平民的感受。
在这乱世,能免于战乱,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已经是最大的幸福,就不要奢望更多了。
怨愤当然是有的,却被控制在了最低限度之内。
为了激发百姓的积极性,秦霄并没有按照主世界领地内的模式,推行土地共有制。
而是按照这个时代的习俗,认可土地私有。
只要是无主的荒地,谁家开垦出来,耕种满一定的年限,就归其所有。
这也算是一种激励。
华夏民族,对土地,尤其是可耕种土地的执念,是刻入基因深处的。
开采资源、开垦荒地、挖掘沟渠……
各处都要人手。劳动力的短缺,也让领地内无法开工什么大型的工程。
唯一算得上“大工程”的,大致就是郿坞的拆除了。
董卓为了修建郿坞,征发了数十万民夫,但只是建起了一个雏形,就兵败身死。
秦霄并不打算学董卓,躲在一座堡垒之中花天酒地等死,直接命人将郿坞拆除,好歹能回收一些材料。
关中地区经过连年兵祸,许多城池都有破损,修复的时候正好用得到。
本来,秦霄还打算在后世的潼关处修建一道关隘,用来取代函谷关的战略价值。
驻守潼关,距离长安更近,无论是兵力调动还是后勤补给,都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