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家并非农户,但所谓耕读传家,自然还是要种地的,父亲百里融农闲时也为村里的孩子教教书,颇得村民尊重,家里米粮都是村民作为束脩之物供给,所谓种地,其实只不过小小一个菜园子,种些时令蔬菜而已。
此时天近午时,料想父兄也快回来了,董非青便在村口处寻了一户人家,自称过路之人,求借一餐。他给了那家农妇几枚铜钱,农妇便操持了几道粗陋小菜,他也不在意,一边吃饭一边闲逗这家的孩子聊天。
过不多时,只见远远的,父亲和兄长扛着锄头慢慢走回。
董非青远远看了一眼,便觉得热泪猛然一涌,忙低头装作吃饭遮掩过去。
这家农妇正在门外晒些干菜,见了百里融和长子百里虹走近,忙招呼道:“老先生回来了?”
十多年过去,百里融已年过半百,与董非青离家之时相比,着实苍老了许多,头发已经全然雪白,精神倒还矍铄,笑呵呵地道:“李家媳妇,这是晒干菜呢?”
农妇笑道:“趁天气好,晒些干豆雪菜,过几日腌好了,给老先生送些。”
百里融道:“那可多谢了!你家的腌菜着实美味,老夫可就等着了。”
那农户家孩子也跑出来,像模像样地鞠躬道:“先生好!”
百里融便蹲下身子,问道:“雷娃,最近农忙,也没检查你功课,你可还每日练字背书么?”
那孩子道:“每日都背书的,这就给先生背一段。”
农妇从屋里端了两碗热水出来,见了忙道:“这孩子没眼力的!老先生刚从菜园回来,腰酸背痛的哪里有空听你背书!”便将两碗水递过来道:“老先生和虹少爷喝碗水吧。”
百里融和百里虹谢了,便端过水碗,房檐下坐了,一边喝水,一边与旁边围过来的村民闲谈。
一个村民道:“老先生已经五十多岁了,虹少爷也快四十岁了吧?每日还要种地教书,太辛苦了。”
一个老妇道:“可不是么!我记得二少爷从军也有很多年了,如今世道乱,估计也难得回来,但小少爷离家十多年了,怎的也不见回来呢?”
董非青在院内,听得老妇提起了自己,便慢慢起身踱到门口细听。
却听得父亲颇有不悦之意道:“张家嫂子,我只有两个儿子,哪里来的小少爷,你记性竟然这么不好么?”
董非青心里一震,心想:“父亲为何否认?”
那老妇笑道:“老先生还是想不起来么?您老三个少爷,最小的青少爷,十多年前不是跟随修真高人修习去了吗?”
百里虹放下水碗道:“张婶莫要乱讲,我家只有我和二弟两子,哪里来的什么青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