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洒洒的一封奏疏写好了,徐伯夷九易其稿,把他决定在葫县实施易名改姓政策的初衷和重大意义写得花团锦簇,他不需要写的裸的太过直白,字里行间已经把皇帝陛下威加天下的意义都表述出来了,只要皇帝不是文盲,就一定看得懂,万历皇帝当然不是文盲。
以徐伯夷的文才水平,虽然是头一次写奏疏,但那规格、制式早就了然于心,根本不需要改这么多遍,之所以几易其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理论上只要是皇帝任命的官员,都有资格向天子进疏,但是一个小小县丞直接上书给皇帝的例子,自古至今实在是少之又少。
一个小官儿,有什么理由越过那么多的上司直接向皇帝请示问题呢?这同样是官场大忌,何况徐伯夷并不是一县主官,而是佐贰官,这就更犯忌讳了。所以徐伯夷首先要确认的就是:要不要与花晴风联名。
+无+错+小说+3w.++
既然上书的目的是为了邀功,他当然不会带上花晴风,花晴风是正印官,只要把他带上,首功必然是花晴风的,徐伯夷岂会替他人做嫁衣,何况这个人如今还是他的对头。
但这样一来,徐伯夷就需要在奏疏中说清楚,为什么他不通过正印官。他不能在奏疏中肆无忌惮地诋毁花晴风,虽然他很想这么做,可这么只能是得不偿失,会给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
好在花晴风的无能,朝廷早已有所耳闻,所以他只需稍稍暗示一下,皇帝和内阁就会明白他的不得已:知县大人太保守了,做事一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不是不想与知县大人联名,实在是知县大人太没有魄力。
接下来,他还要确定一件事:要不要捎上王宁。
这件事。由始至终,他都瞒着所有人,眼下是到了见真章的时候了,带上王宁有两个好处,他们的联盟关系可以更稳固,大事一成,他们两人都可以得到升迁,可坏处也很明显:有人分功,必然会削弱他的功绩。
更何况,他与王宁虽然是盟友。可他们都是田氏门下,还存在内部竞争关系,这样的话,把王宁也抛在一边,才是他利益最大化的正确选择。可是这一来,成败都得他一力承担了,如果失败呢?
这才是徐伯夷纠结的主要原因,所以一份奏疏九易其稿,直到此刻才最终下了决断。徐伯夷深吸一口气。他决定了,他要搏上一搏,他郑重地在奏疏上签下了他的名字:臣葫县县丞徐伯夷!
徐伯夷没有通过驿站上书,他对赵文远那个看似无害的驿丞大人已经心存戒心。不过他前段时间天天守在驿路上,在护送军资往返的明军将领中着实结识了几个人,要绕过驿站通过军方上书也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