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饭,江北安顿好爷爷后,就会离开家,走上约莫半炷香的时间,去到东圩村村头的私塾中,旁听陶先生授课,村塾中的学生并不多,只有十来位学生毕竟。
作为村塾,先生授学自然不会免费。而洲上百姓当了一辈子农民,很少会将自家孩子送去私塾读书识字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读书识字对于他们一辈子都和土地打交道的人来说,基本没什么用,而且还需要花不少银钱,且不说每年要交的学费,就是那时常要用的笔墨纸砚,都是一笔极大的开支,这些可不是他们这样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
村塾中的这十几个学生,大多数也是因为自家爹娘需要来往江对岸做生意,无暇照顾孩子,只得送进村塾,至于学成与否,无关紧要。
而江北能够旁听的条件就是放学后必须将整个村塾打扫干净。
当初娘亲和弟弟走了之后,一家子重担全都落到江北身上,那时候的江北仅仅七岁,一下子接过自家所有的田地,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虽说有着邻里乡亲的帮忙,但别人总不会天天来帮,别人一家人的活计总归都在他自家田地之中。
稚嫩的肩膀根本就扛不住这般重的生活压力,七岁的江北还没有自家的锄头高,干起活的速度自然慢的很,经常会做到太阳落山,真正看不见的时候才回家,可即使这样,江北还总是干不完地里的农活。
有时候小小少年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也会偷偷摸眼泪,气鼓鼓地踹着地发泄发泄情绪,但擦掉眼泪之后,少年就会激励自己,再过两年,等自己长大了,就没有那么累了,而后转头继续干活,但即便是这样,一年下来的收成,交完爷孙俩的税收之后,也就所剩无几了,日子只能是紧巴巴地过着。
老人自然是知道江北的苦,可是自己早已经瘫痪多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孙子受苦却无能为力,经常老泪纵横,渐渐的老人莫名有些后悔没有答应去流霞宗了。
好在这样的生活并未持续多久,两年之后,少年真的就长大了不少,日子也真就如他所想的那般好些了,田地里面的活计少年也变得极为熟练,慢慢地也能够跟上村中其他人的速度,在当令时,完成该有的农活,收成也越来越好,爷孙二人也自给自足,勤恳的少年不少得到村里人的夸赞,可夸赞之后似乎总是会有一些惋惜。
日子变好了之后,江北忙完自家田地里的农活,就会空下不少的时间。村中妇人多在缝补衣裳,男人便会出江捕鱼,生活尽管平淡,但极为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