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上课打不起精神,喜欢打瞌睡,杨枫总结了一下,其原因有好几个方面:
一、基础不好,听不懂。
这些学生并不是都不想读书,但是因为他们以前的不努力,成绩拉下太多,坑挖得太深。现在,想填平这个坑,有点力不从心了。
二、认为自己反正没有希望了,就自暴自弃,放任自流了。
三、没有紧迫感,认为高考还有一年的时间,不急。
四、自己在班上的成绩还过得去,对自己今后的定位不明。高考能够考多少是多少。
五、有一些家长纯粹是让自己的子女在学校读三年书,至于能够学到多少,家长不关心。家里已经替子女计划好今后的出路。在药都的学生,家长大多会安排他们跟着自己学习做生意。子承父业,很正常的模式。
------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那么,首先就来个凝聚人心吧。
rb有个马拉松运动员叫山田本一,在一九八四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他出人意料的夺得了世界冠军。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原来,在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的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以后,他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的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达到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他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的跑完了。如果一开始,他就把目标定在四十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那他跑到十公里就会疲惫不堪,因为他会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
众多心理学实验证明: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并能够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的加以对照,进而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的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把“大目标”分解为易于达到的“小目标”,就会不断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感觉将推动他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
杨枫现在想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们将那个“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学生们放弃了学习,并不是因为学习难度大,而是觉得成功离他们太远。确切的说,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放弃而失败。
就杨枫自己教的语文这门课程而言,他首先要求学生们将课文中要背诵的内容全部给熟读,然后背诵、默写。
这个不难。但是考试题目中,有一个“名句默写”题,很多学生就丢分不少。这一题过关了,平均分可以提高好几分。而语文这门课人平分本来拉开的差距就不大。
这种“成功”立竿见影,见效快。
然后是生字、词语积累、病句修改,一个一个的逐渐增加难度------
其他的科目,他也准备从基础开始抓。
学生自学、请科任老师利用自习课辅导。
科任老师的自习课辅导,工资由他杨枫开,对老师就说是收了学生的补课费;学生们取得大的进步的,奖金也由杨枫来发放。反正自己现在有钱了,任性一点怎么啦。
班上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变了,上课睡觉的几乎没有了,学习成绩明显有了大的提升。期中考试结果一出来,52班总成绩一下子提升了8分,遥遥领先于同年级的几个班级。在学校里引起了一波大的轰动。
学校召开了中考表彰会,学校前十名的学生,杨枫的52班占了一半。
这既像一针兴奋剂,给了学校领导很大的野望;又像一座大山,压得同年级的老师们有点透不过气来。
大家纷纷要求杨枫介绍经验,杨枫神秘的一笑,故作高深的说道:“我的经验,你们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