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生一个孩子,对于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推行这一政策前,198年,中央专门召开了五次会议讨论是否可行。
在北方,确实流传着“老大憨、老二精、出坏主意的是老三儿”的俗语。
198年3月,作为人口理论的研究者,田雪原受邀参加了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办组织的五次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有国家领导人、各部委领导和一些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是,实行只生一个的政策到底可行不可行。
座谈会的讨论非常热烈,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所决定的,将要影响中国的每一个家庭。
一些现在看来很奇怪的问题,也被慎重地看待。
一名领导人提出,民间有种说法,头胎出生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憨傻,如果施行一胎政策,会不会导致国人的智力水准下降?
有人提出,如果只生一个,会导致若干年后,出现大量的421家庭。
这种家庭,就是四个老人、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
这会导致老年人比例过大、年轻的夫妇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
而也有的专家回应说,考虑421的2,都是独生子女,本身概率偏小,加之老人的自然死亡率,这种家庭不会太多。
这五次座谈会,持续了近三个月。
“只生一个”的决策被确定下来。
当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而这个时候,万慧来已是生了“小三儿”的人了。
春天的杨小艳怀孕的时候,万慧来已有了几个月的身孕。
其实薛余的名字,早在怀上他的时候,万慧来就给他起好了。
在她的心里,薛余,却是多余的余。
在薛余生下来的半年后,一个冬夜里,杨小艳,也在同一间妇产产院,生了小孩。
万慧来在那间产院生的是儿子,杨小艳说自己如果住进这间产院,也保准能生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