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明永乐后,国内人参采挖区域从位于中部的太行山区转移到东北的长白山区。
在这一时期,艳丽的祖辈加入了人参采挖的大军。
在一望无际的长白山区,寻找人参就像是大海捞针,采参人一般需花费数月才能找到人参。
这期间,他们要经历大山的重重考验,有些人甚至永远留在了山里。
艳丽的高祖父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同伴说,他在一次上山采参时迷了路就再也没有下山。
然而,悲惨的故事并不能阻止络绎而来的采参人。
每到采挖旺季,村子里的青年男子都要跟着老人去山里采参,只留下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留守家中。
疯狂的采挖使得长白山区的野山参产量日益减少,近乎绝迹。
到1929年,曾经作为人参集中产地的抚松仅输出野山参2834斤。
如今,野山参已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严禁挖掘。
不过,早在艳丽的曾祖父那一代,长白山区就已经开始出现人工种植的人参。
人们将不足年限的人参移植到大树下培植,数年后再挖出。
长此以往,这种更省时省力的人参种植方式开始受到追捧,在民间兴起。
1982年,吉林一些人参种植区推出参业生产承包制模式,把参地承包给村民,但需保证一定的产量。
四年后,艳丽的父母承包了人参种植地。
三年后,出现种参高峰后的第一个产参高峰,年产量达到三年前的3多倍。
产量达到高峰,但市场消费还局限于制药企业,市场明显供过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