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学堂之中,一个面容清秀的青年男子正在为一群少年讲授《礼学》,此时正讲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个青年认真地讲解到:“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所谓格物知至,便是如此。”
这时,坐席中一个长相颇为秀气的少年举手问首:“先生,那世间人为何不知善恶,行恶事者比比皆是。”
那青年正要回答,旁边另一个少年说道:“这便是我们要读书的原因了,读书明礼,学而知之,方可明善恶。”
青年笑着说道:“延辉所言甚是,只有格除幻妄不实之私欲,本心不偏不私,方能一举一动,悉合情理,了无偏僻。而世人愚昧,不知善恶,故行恶者多。我等读书,先修己身,知善恶,格私欲,意精诚,正心念,而后齐家、治国,以礼教化天下,使世人明礼,勿行恶事,则天下太平矣。”
这青年名叫陈仲文,家中清贫,但极为好学,三、四岁时便倚在镇上的学堂墙边听里面的先生为学生讲课,一听便是一年多。后来学堂的先生发现他听的极为入神,便有意相问,谁知他竟然出口成章,对答如流。
先生大为吃惊,便寻着其父母,希望陈仲文认自己做义父,从此跟随他读书。本朝极为重视读书人,哪怕是只识得些许文字,也会受人尊敬。而仲文家中清贫,本无读书之心,此时先生愿意将他收为螟蛉,能够让他读书识字,仲文父母自然极为乐意。于是择一良辰吉日,将仲文送至学堂,拜在了教书先生膝下。
十多年里,陈仲文跟随义父学习经史子集,更受其悉心教导,很快便在一众学生中展露头角,一手好文章更是名动乡里。于十二岁考取童生,十八岁考中秀才,一时风头无两。但是乡试三次,直至二十六岁仍旧名落孙山。
后来父母、义父先后病故,只为他留下几亩薄田和一个诺大的学堂。他有心想要将产业变卖,上京求学,但义父手下仍有十数名学生,无奈只得将学生收留,代父授学。
陈仲文原本便是精通经史,而且颇有见解,此时教授学生,反而比义父更佳,自从他教出的弟子中有两人中举,更是在小小县城内声名远扬。十里八乡的乡绅商贾,都将子弟送到他这里来聆听教诲。于是,这上京求学便一拖再拖,直至今日,虽然如此,但不薄的束脩也让他生活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