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学生有一事相求(1 / 4)

蒲县唯一的一所学堂,坐落在最安静的西南角。

这里地广人稀,背后青山流水,宛如世外桃源。

“公子,你说这里就是你曾经学习的地方?”

小桃跟着韩宇来到了学堂外面,有些惊讶地问道。

因为这里太过于简陋了:

外面是简单的篱笆墙,里面的房屋也是茅草屋,似乎风一吹,屋顶就要飞了。

院子里,种植着一些整齐的蔬菜,一个稻草假人矗立其中。

“没错。”

韩宇感慨道,“你别看这里简陋,可是出了不少人才啊,比如,我,县令,县丞,都曾在这里学习过。”

“这么说来,这里的先生一定很厉害!”

“先生曾是道元十三年的进士。”

“进士!”

小桃瞪大了眼。

“没错,进士。”

韩宇也颇为感慨。

楚王朝的科举结合了前世唐代科举和明清时期科举的优点。

既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体系和严谨的程序,也有唐代科举考试内容的丰富性。

在楚王朝,一般的孩子在七八岁时,有条件的,便会送到学堂学习。

学习的内容大致就是一些先贤留下的启蒙教育读物。

在这些内容全部掌握之后,便开始学习一些正式的经典,这时的学生便称为“文童”。

等到学到一定程度,便参加县里组织的县试,通过之后,才可以参加由管辖本县所在的州举办的“府试”。

这里“府试”一词是沿用的前朝大梁的称呼——在大梁,州一级的行政区划,被称为“府”。

在文童通过府试之后,便称为“童生”。

童生再参加由各州提督学院组织的“院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州首府举行的“乡试”,又称秋闱,合格者就被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