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法家~韩子——韩非(1 / 1)

十朝代 寇佛 4470 字 2023-05-19

韩非(约公元前28年—公元前233年,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战国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人性自私论,他在国家政体方面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其中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韩非子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

韩非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改革图治,变法图强。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韩非子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遗址,是韩国贵族。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韩非想上书始皇帝,被拒绝。后来始皇帝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

韩非子著书之余时常登临的孤愤台犹存,位临棠溪岸边,原是一处高地,松柏银杏苍苍。之后,孤愤台渐渐之低小,乡民们平素叫“孤坟摊儿”,考古和被盗均未发现萌基,专家考证应为“孤愤”台,正好符合韩非“驱车劝谏韩王不用”而闭门著书的历史事实。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韩非死于秦国,终年47岁,有记载说,韩非尸体运回韩国,葬在故土,即孤坟摊处,另说葬九女山古墓群。

他出身于韩国贵族,曾多次上书韩王,力主变法图强,都未被采用,于是写下《孤愤》、《五蠹》等文章。秦王嬴政看到文章后大为赞赏,便发兵攻韩,使韩王送韩非入秦。但由于李斯等人从中作梗,韩非并没有受到重用。后来又由于李斯、姚贾的陷害而入狱,最终被毒死在狱中。韩非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韩非子》一书中。在政治上,他主张“法治”,并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为封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历史观上,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的要求进行变革。他发展了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否定天命鬼神,崇尚人力。这些思想为秦代统治者所实行,并对后代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解析人性一种本质。

在生命中,生存中自然存在的一种天性,不可磨灭的一种天性。

也诠释了一种本能,趋利避害,更赤裸裸地说出了一切关系都是都是双方计较利益的买卖关系,虽说有些片面,但是却指出了人性确实存在的一种本质,一种现象。

据史料可考,韩非子的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韩堂村建有韩家祠堂,而后迁至出山镇西南,韩堂村留名至今。韩祠为韩家宗祠,何代修筑无考,但每年春节韩姓子孙敬奉韩家宗祖一直延续,韩祠历代修复,破损于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礼堂,有“思辨”碑石一块,村人说曾盖在西街井口,后无下落。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汉书·艺文志》将法家列为“九流”之一。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其中大名鼎鼎的管仲、李悝、商鞅等,无一不是法家的先驱人物。可惜的是,法家并未出现一个如儒家孔子、墨家墨子这样的首领,但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结合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为后世提供了许多鸿篇巨制。但韩非却死得十分可惜,被嫉贤妒能的李斯、姚贾陷害,为何李斯不计后果也要杀掉韩非?韩非子到底有多厉害?

自从魏文侯用李悝进行变法而魏国“首霸”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秦国商鞅变法了。商鞅变法下的秦国越发强大,东出函谷震慑三晋,合纵攻秦却屡屡失败,能与西秦并称“二帝”的齐国不再发声,白起三战攻楚挟大胜之威而楚人敢怒不敢言,这些都带给韩非极大的震撼,因为在韩国也是有变法的,韩昭侯申不害变法时期,韩国得以国富民强,还打败吞灭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国。但这样的盛世不过是昙花一现,魏国在李悝主持国政后摇身一变,屡次攻韩赵得胜,而韩国的君主也一代不如一代,魏强时被魏打压,秦强时被秦欺负。因此在韩非的心中也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光复韩国,因此他博览群书,吸纳百家之言集一身,还拜在荀子门下学**王之术,只为学习如何变法来使韩国强大,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敌——李斯。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但这不影响他博览百家之言,与孟子所提倡的“义”不同,荀子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而他的两位高徒:韩非和李斯,显然都只学进了后者。韩非首先是将法家的先驱者们的思想集合起来,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与荀子关于封建专制的一些思想联系起来,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了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为粉饰封建专制主义,韩非还把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拿出来进一步加工,即“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将孔孟没有说清楚的“三纲”提升到了“常道”的标准,也为后世“三纲”的提出提供基本框架。

韩非也不是一味对百家之言吸收,而是对很多进行了批判。韩非主张社会历史进化论,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这显然与儒家、墨家提出的“法先王”和“复古”是相悖的,尽管春秋的礼乐崩坏,战国的兼并变法,韩非已经不相信周朝那套礼乐宗法能够维系天下了,也不认为贵族政治能够使天下安定,反而主张国君要集权,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官吏要从基层选拔,“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但这些主张和想法都没有得到韩王的重视,仿佛韩非只是在对牛弹琴,或是自言自语。

尽管韩非为韩国勾画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的美好蓝图,但韩王却并没有在意,他在秦、与赵之间徘徊,最终投身赵国。但韩王也知道,秦非一朝一夕而灭之,因此韩国也用了一些疲秦之计,郑国修渠是一计,韩非出使秦国也是一计。韩非出使秦国,受到了曾经的师兄,李斯的格外关注,但韩国是战败国,韩非觐见秦王相比不会顺利,于是李斯先行一步,将韩非所著书籍献给秦王嬴政,秦王政大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韩非才得到秦王的赏识。同窗多年,李斯是知道师弟的实力的,比起学识、著作是韩非更胜自己一筹,但在秦国走向上,两人却出现极大的分歧。

韩非建议秦王不要灭韩,直言:“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还想将祸水引向赵国,“使人使荆,重币用事之臣,明赵之所以欺秦者;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李斯的晋升之本便是“六王毕”,怎么可能允许韩非说的“存韩灭赵”,于是两人展开辩论,李斯深知韩非辩才了得,怕秦王转变想法,进言说:“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窥陛下”。是啊,韩非是韩国贵胄之后,父是韩桓惠王,这个想要用郑国渠拖垮秦国的人,秦王政怎么不防?虽不重用,但有心疏远,“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韩非入秦伏诛,再无诸子百家,真的是李斯嫉妒韩非才能,进言都没让秦王嬴政杀掉,只得自己动手毒死的吗?李斯是一统天下的倡导者,这让他最终爬上了秦相这一高位,而韩非则站在了李斯的对立面,能成为吕不韦信任的门客,能在吕不韦失势前投入秦王帐下,李斯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温润如玉的师兄了。但韩非之死想必还有嬴政的默许吧,韩非是韩国公子,有存韩的心理是必然的,嬴政有“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决心,岂能允许心腹大患存在?韩非之死着实可惜,若有此人辅佐秦朝,秦朝的江山社稷可能也就不会才过三世而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