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现在的商战,当行业老大和老二掐起来的时候,就是老三崛起的最佳时机,关键就在于老三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罢了,很显然,作为“老三“的魏氏抓住了。
当晋国的权柄和土地就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时,这场“分赃大会”中魏氏可谓赚得盆满钵满,因为仗着强大的实力,占据了晋国中部最为肥沃的土地,这也是魏国后来迅速崛起的基础。
土地的肥沃也仅仅只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那么魏国为何能在战国初期称霸百年有余?其实魏文侯的老师卜子夏功不可没,正是卜子夏和他的学生们,帮助魏文侯建立了霸业,此事我们还得慢慢说。
子夏之儒,实至名归。
子夏,原名卜商,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而卜子夏可以排到前七十二位,如果再具体一点,那么他能排名进前十,因为他又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
孔子的弟子中,子夏是一位具有独创,且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他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孔子对于子夏的评价也出奇的高,《论语·八佾》中孔子曾称赞:
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孔子死后,儒家内部逐渐被划分为了八派,这八派里并没有子夏之儒,那么韩非子为何会说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郭沫若先生的《十批判书》给出了答案,他认为韩非子是觉得子夏的儒已经不具有典型的儒家风范了,更倾向于法家思想,固有此评说。
说到这,你可能会奇怪,儒家不是一直被战国诸侯认为是迂腐的不适时的学说吗,怎么子夏的儒家学说还倾向于法家了呢,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变法家李悝和吴起都是他的学生,他们的变法思想,也正是法家的雏形,后来的韩非子、李斯两位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们的老师也是儒家的荀子。
子夏之能,桃李天下。
既然说到了子夏的学生,那有几个人就必须要提一下,首先是李悝,很多史料中把李悝的老师说成是鬼谷子,其实这种说法很站不住脚,鬼谷子其人比较传奇不说,被说成是他弟子的人活动时间跨越有几百年之久,再厉害的人想必也活不了几百年。
另外的说法,就是李悝师从子夏,这点还是很能被接受的,李悝的法家思想和子夏的思想也有相同之处,两人所处的时间、国家都能在情理上说得过去。
吴起也是子夏的学生,当然吴起还有另外一个老师曾参,这里暂且不论,除了李悝、吴起,子夏的学生还有段干木,田子方、公羊高、谷梁赤,当然魏文侯也是子夏的学生等。
李悝的变法强大了魏国,后来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皆是借鉴了李悝的变法,吴起改革了魏国的军制,创办了魏武卒,名震华夏,又连番对秦作战,夺取西河之地,长期在此驻守,使秦人不得东出,公羊高和谷梁赤他们两个著作的《公羊传》、《谷梁传》则名垂青史,当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弟子,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如果你以为子夏的能力,已经说完了,那么就错了,因为还有他还有两个成就,对现在而言,也影响深远,一个是《论语》,另外一个就是发明章句。
如果对全世界的畅销书进行排名的话,《论语》想必能排进前二,另外一本是《圣经》,《论语》的成书就有子夏相当大的功劳,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就转引了郑玄注云:《论语》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写。
子夏上了年纪,依然贯彻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但是年纪大了,看书就比较费劲,因为古代人的著作里是没有标点的,也就是说一大篇文章下来密密麻麻,不吃力才怪,于是子夏就发明了章句,东汉徐防曾曰:《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这个章句虽然可以作为标点符号来解释,但也绝不是现在用的标点,只能说是现在标点的鼻祖,更类似于分割句子的特殊符号,别看这一项小小的发明,却极大地方便了后世人的阅读,影响深远。
飞鱼说:魏国为何能在战国初期称霸百年有余?魏文侯的老师卜子夏功不可没,正是因为子夏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让魏国蒸蒸日上,此外,子夏还让魏国的政治更加趋于官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