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2 / 4)

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皇帝称郊坛太庙及内廷陈设的礼器“式范鄙陋,殊乖古制”。

要求选取《宣和博古图录》等古籍及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钧)、定各窑器皿款式,予以仿制。

钧窑器物虽未能入选,但得以与柴、汝、官、哥、定诸名窑相提并论。

清康熙年间,高士奇在《酬苍林宋均窑瓶歌》中,将一件僧寺中发现的钧瓷瓶定为宋代御藏。

“异哉均州旧时造,几经兵燹犹完形。苍公为言出内府,乱离遗弃等尘土”。

乾隆皇帝偏爱钧瓷,认为是宋窑一种。

内府所藏钧瓷上,他多次刻诗留念。

“均窑都出修内司,至今盘多碗艰致。”

“赵宋均窑制砚台,面平去釉有池隈。”

“越器曾稀见,宋窑今始题。”

所以,清宫收藏,被视为“北宋官钧”的典型。

到了清末,宋钧地位已不可撼动。

收藏家陈浏说:“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均,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龙泉……”

钧瓷居宋代名瓷之首,大件备受推崇,小件也成秘玩。

“均洗高约二寸许,宽不过三寸,长不及五寸。马脚船唇,便于行匣。寂娱清秘,亦殊可贵。”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诞,南河南阳镇总兵崔廷桂在神垕定制钧瓷九鼎,禹州知州黄璟亲到现场督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