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一看这件青铜器的表面,其上的腐蚀痕迹,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古铜器铸蚀的生长过程。
表面的红斑绿绿锈,其中绿锈以小丘陵状连续分布,浑圆的绿铸颗粒的形态,恰好反映出绿色的铸蚀物,是从红斑间挤压生长出来的。
且是多年作用的结果,其长势就像从树干里长出的蘑菇,呈现占、腐蚀与间隙腐蚀的形态。
由于所经历的环境和时间长短不一,仔细分辨还是能发现,不少老锈和仿造新锈的区别。
首先从锈蚀的层次上看,古铜器上生长的是陈年自然锈蚀,其锈蚀有明显的层次。
一般从外到内,纵向分为锈上结合层、主体锈层、地子锈层。
锈土结合层上,常见铜器锈蚀与地下环境中的附着物,如泥上或碳化后的草木屑等。
在锈上结合层的下面,有一层绿色或蓝色的结晶锈,就是主体锈层。
在主体锈层以下,就是紧贴铜器的黑或红褐色的氧化膜层,即地子锈层。
这三层锈蚀次序分明、排列合理。
有的古铜器没有锈土结合层,甚至没有主体锈层,但是决不能没有地子锈层,这对于分辨老锈、新锈,十分关键。
而大多数仿古青铜器,由于其经历的时间较短,通常只有一层浮锈。
这样的青铜器颜色单一、结构松散、附着较差,如果去掉浮锈,会直接露出新鲜的铜体。
其次从锈蚀所呈现的形态来看,古铜器所经历的环境十分复杂,除了在使用过程中经受的损坏、侵蚀,还有诸如大气腐蚀、土壤腐蚀等。
这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在不断地改变着青铜器,在其表面形成各种形态的锈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