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釉下三彩,清康熙时,在青花釉里红的基础上,再次加入以铁作颜料的豆青色,让釉下彩的色彩扩展到了蓝、红、豆青三种,称为釉下三彩或釉里三色。
由于钴、铜、铁三种颜料对温度和气氛(窑炉内含氧量的多少的要求不同,釉下三彩的烧制难度非常大,传世品极为少见。
除此之外还有醴陵釉下五彩,这是清末光绪、宣统年间,湖南醴陵再次创新,成功烧制出了颜色更为丰富的釉下五彩。
所谓“五彩”,并不是特指五种颜色。
事实上醴陵釉下五彩,是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调配出来的。
在这五种原色的基础上,调配出了丰富的色泽,几乎涵盖所有色系。
这些都是经典的釉下彩,瓷器另外一个大类就是釉上彩。
釉下彩的特点很明显,就是图案直接画在釉层上的彩瓷,称为釉上彩。
烧制时需要先烧成白釉瓷(也有不施釉的涩胎,之后在烧成的瓷器上彩绘,最后入烤花炉经8度左右的低温二次烧成。
釉上彩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为烧成温度比较低,同样需要加入铅等助熔剂。
相比于釉下彩,釉上彩的色彩更为丰富。
但因为是直接画在釉面上,所以图案部分有凹凸感,易于磨损,并会有微量的铅、镉等微量元素溶出。
因此,如果釉上彩被用来装饰餐具上,基本上都会避开餐具内部或者就口的部分。
釉下彩的品种有不少,最出名的肯定是宋加彩。
我国最早的釉上彩,始于宋代名窑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