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高贵华丽、天工自拙(2 / 4)

明洪武年间,除内宫监在此设“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等贡品外,民间琉璃生产也日趋发展。

景泰年间,博山西冶街有大炉4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

嘉靖前后,增加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产品的生产。

到万历年间,博山琉璃生产已成为一个较大的行业。

清初博山琉璃产品,已发展到数十种。

其销路北至神都,南至两广,东至朝鲜,西至河套地区。

清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烟袋嘴等,逐渐成为琉璃生产中的大宗产品。

充翠仿玉的琉璃产品也开始兴盛,琉璃色料的种类大大增加。

至道光年间,博山琉璃业进入兴盛时期。

咸丰年间,开始出现专门销售琉璃的料货庄,使博山琉璃的销售从集市贸易、长途贩运,逐渐转为以博山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定点销售。

清同治年间,博山西冶街及其迤西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琉璃为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琉璃之乡”。

除原有产品外,开始生产铺丝屏片、瓶、杯等产品。

这时,作为制造琉璃产品的半成品原料——料条,也成捆地运销外地。

光绪年间博山制造出内画产品,到光绪末年,铺丝屏吊灯、铺丝围屏、烟嘴、杂货、珠、镯等产品,每年经济南运出的数量约7担。

建国后,1957年开始生产套色雕刻产品。

1958年内画艺人薛京万,完成内画竹笔改为毛笔和内画烤花两项改革。

内画竹笔改为毛笔的试验成功,为博山内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及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