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零七章它山之玉,可以为错(1 / 4)

那么,古铜镜到底是易碎还是结实?

其实,钱钟书的实验结果是对的,但结论是错的。

根据现代对古铜镜的合金成分分析,齐家文化到西周晚期,铜镜铜、锡、铅含量不稳定。

这一时期的青铜镜,含锡量较低,颜色红黄,质地较软,映照效果不佳;

战国至唐五代时期,多为含铅的高锡青铜。

成分一般为铜72%、锡22%、铅5%,多不含锌或含量极低,硬度高,适合铸造各类图案,但容易破损;

宋至明清时期,成分一般为铜7%、锡6%、铅13%,锌多数大于1%。

因瓷器兴起,铜镜注重经济实用及制作简便,因而减少了锡的含量,增加了铅和锌的含量,以方便铸造。

这才造成质地较软,图案模糊,甚至歪扭变形,但铜镜不容易破损。

通过成分分析看出,宋代以前的铜镜含锡量较高,硬度大、质地脆,容易摔破;

而宋代以后的铜镜含锡量较低,含铅锌较高,硬度较低、质地较软,不易摔破。

因此,钱钟书先生“摔铜验典”的精神可嘉,但摔的是宋以后的铜镜,结论自然会出错。

小小铜镜,映照千年历史,成为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成为对历史的隐喻。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可以回顾过去、看清当下、启迪未来。

可惜陈文哲在这里看到的青铜镜,都是仿制品。

可仿制品要是做得好了,也很有收藏价值,比如眼前的战国铜镜。

这是一面,仿制的战国至前汉初期的松绿石象嵌镜。

这面镜子的直径28cm,重1313g。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