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这一把,就靠语文课本了(3 / 4)

也是他“心意创作法”的最高层次:内外相合,内世界和外世界共鸣。

说起来玄之又玄,其实用高中zhengzhi书上的理论解释起来很简单,无非通过物质与意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而想各种办法充分调动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外部世界是物质的,历史是客观的,内部世界是意识的,自我的情绪是主观的。

很简单吧?!

中学时期都学过,大学里也都是必修课的内容。

接下来李石反而越挑越快,没多久,便把其他八篇选好了。

分别是——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苏轼的《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

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屈原的《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选到第九篇的时候,李石又多纠结了一下,最后一篇选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他本来不想同一个作者选两篇,可想起当年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这篇课文,便还是选了。

“咦,好像选的这十篇,基本上都是语文教科书上有的课文啊!”

李石笑了笑,没在意。

教科书上的课文本来就是选的经典名篇。

“早知道不用费这么多周章,直接翻语文书就好了,呵呵。”

他自我打趣了句,把古文先放一边,继续选诗词。

这个选的非常快,他早就有不少备选,当即列出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行路难》、杜甫的《望岳》和《登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王维的《山居秋暝》和《使至塞上》、柳宗元的《江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他选诗的标准,是写景要绝,要惊艳,最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景色。或者情绪要或浓烈、或悠远,让自己读来久久无语。

很快,就把十首诗词列了出来。

可总觉得意犹未尽,最后纠结了好一会,还是又加了两首,一是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一是曹操的《观沧海》。

除了喜欢这两首诗外,还有个理由,是景色方面考虑,得把星空和大海加上。

十二首诗词列好,李石重新泡了壶茶。

抿了一口,突然想起什么,起身到书桌边看了眼白纸上的字:“呃,又都是语文课本上有的……我的语文还真没白学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