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码头。
大量的装着军火的箱子、蒲包从刚刚抵达的一条挂着津海关道“一帆风顺”旗的大型鸟船上面卸了下来,数百名壮工推着独轮车来回搬运这些箱子、蒲包,大沽口码头上一片热火朝天。
津海关道的几个“津师爷”(天津师爷)和“洋师爷”(内务府洋奴才)正满头大汗的在一样样对照着这些武器装备和军资。这次从江南运来的可不仅是军火,还包括了大量淮西红巾的衣甲和旗号——这些衣甲和旗号可都是机密物资,必须马上运到忠坚堡的库房当中藏起来,直到开赴战场之前才能给杨三爷苦心经营出来的新军换上。
至于燧发枪、枪刺、火炮这些军火,则必须马上运去忠坚堡边上的团练新军大营发给已经在那里训练了快一年的一支团练新军.得抓紧时间熟悉装备,要不然上了战场不会用可就发挥不出这支新军的战斗力。
要说起这支新军的实力,那是相当强劲的!
首先,这支新军的战术非常先进,采用了最先进的“双枪兵协同战术”。
这可是广东新军的最新战术,连淮西红军都还没用上呢!
所谓双枪兵战术,当然不是一个大头兵发两杆枪,而是将燧发枪兵和长枪兵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混编在一起。
这种战术其实就是火绳枪时代的方阵战术向燧发枪时代的排队枪毙战术的过渡,长枪不能完全放弃,在交战时还需要用长枪兵组成疏阵(方阵或横阵)来支撑战线,同时再以燧发枪齐射来输出火力。
其次,杨起隆还效法李中山办学治军的办法,从李中山军中召回了十几个在北京就拜入精武门的天津卫罗教子弟,再让他们当教头,在忠坚堡开了个北洋武备学堂。
随后,杨起隆又同自己的关系招募了百十个武备学堂的学徒,基本都是天津卫杨家子弟、和杨家有旧的直隶大族子弟、运河沿线的罗教道门中识文断字的青年徒众。这些学徒会在武备学堂参加一年的培训,毕业后就会和他们的老师们一起成为新军的骨干军官。
除了这些来自北直隶大族和罗教道门的军官学徒,杨起隆还把以罗东尼为首的一批内务府的“军事洋奴”都网罗到了自己的门下,让他们负责新兵训练,同时也让他们充当新军的军官。
第三,这支新军的新兵都来自直隶农村。虽然杨起隆自己是混市井和罗教道门出身的,但是他却不收来自市井和罗教道门的新兵,所招募的都是思想都是特淳朴的农村兵。全都秉承着拿谁的钱,吃谁的饭,穿谁的衣,就给谁卖命的朴素思想的老实人!
这个老实人发起狠来还是很厉害的!
而最后一个厉害的地方,就是杨起隆已经替这种新军想好了一个特别响亮的名号——北洋新军!
之所以会有这个响亮的名号,是因为统领这支新军的杨起隆的本职是北洋通商大臣!而且办这支新军的军费,全都是北洋通商大臣衙门设法筹措的。
拿谁都钱,就冠谁的名呗!
在码头的一角,北洋新军的大老板,大清北洋通商大臣,直隶团练大臣,津海关道杨起隆杨大老爷,正和北洋新军的两个头头陈益和朱尚贤一块儿随意地走走看看,时不时打开一个箱子或蒲包,拿出里面的佛山造燧发枪装模作样地摆弄几下,点头满意地对身边的两人笑道:“佛山造就是不错啊!这做工比内务府打造的鸟枪可强太多了,你们在淮西军和广东军中使用的就是这种火枪吗?还有更好的枪吗?”
陈益和朱尚贤都是当年同大师姐杨小环一起拜入精武门的少年,现在都是青年了,这些年一直在李家父子的军中,也在广东讲武堂进修过,还在南京讲武堂担任过教官,经历可谓十分精彩。所以他们都已经成长为相当优秀的军官了!光是那个笔挺的军姿,看着就让人觉得精锐。
“主公,佛山那边还有更好的火枪,称为直列式线膛枪。”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陈益,他的年纪比朱尚贤大两岁,长得也一表人才,所以更得杨起隆倚重,从南京回来后,马上就被杨起隆提拔为了北洋新军总参军兼北洋武备学堂堂长。
杨起隆还赏了他一个杨家妹子.不是亲妹子,是堂妹子,不过母亲也是n子府这个圈子里的女人(算是候补吧,如果明朝没完,那多半就补进去了),所以也遗传了一副好身段!
所以这陈大参军现在也是杨家的“一门众”了!
“是不是那种枪管里面开了槽的火枪?”杨起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