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纷飞而下,河北大地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竟然在十一月初(农历),就纷纷扬扬落了下来。一场大雪,下了三四天都未曾停歇。气温也早就落到了冰点以下,原本干燥坚硬的道路,完全被大雪覆盖,山川田野,尽是白茫茫的一片。
如此大雪,如此寒冬,都到了千里雪覆,万里冰寒的地步,却也没阻挡住历史的滚滚车轮撵向康熙皇帝的大清王朝,更没能阻挡这场持续了六十多年的明清交替之乱终于发展到了将要结束的时刻。
山东省西北角上的临清州城外,数万清军,背靠着大运河,整齐而列,排成了一个个整整齐齐的纵阵、横阵。每一阵清军之前,都有一面高大的旗手,执着一面招展的龙旗。这些龙旗分为黄、白、红、蓝、青五色,其中黄、白、红、蓝四色龙旗又分为镶边和不镶边两种,分别象征着支撑着大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
雪片如织,朔风如刀。就在这一片风雪之中,将近七万清军步骑,顶着风雪,扛着燧发枪,围着红衣炮,准备为了他们的家国,他们那位早就已经躺平在棺椁中的皇帝,进行最后的战斗!
而在他们的对面,不到二里之外,五万着着鲜红战衣的明军虎贲,也在呼啸的北风和大雪当中,展开了他们自己的杀阵!
明军第八军团的将士,经过几天的急行军,终于在十一月初二这天,将沿着运河线北上的七万多人的清军败军堵在了临清州城附近。
常宁和杨皇后率领的这支清军这一路而来可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真是太不容易了!
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由于一路北来时所经过的许多原本属于大清统治的县城都已经易帜归明,所以常宁和杨皇后率领的军队在这一路上都很难得到补给和休整。而他们也不敢耗费时间去攻打那些并没有多少防御能力的城池.毕竟大明的追兵就紧跟在他们身后,双方之间顶多就隔着几十里,急行军的话半天就能走到了。
好在守卫临清州州城的科奇里.佛尼埒是个参加过大清入关之战满洲老将,那可是打过洪承畴,战过李自成,斗过李定国的老人了。可以说是眼见着满洲的大厦起来,又眼见着满洲的大厦塌了。这样一个双手沾满大明人民鲜血的满洲老将,当然不会投降大明。所以常宁和杨皇后的大军,终于在他这里得到了个可落脚的城堡。
不过就在常宁和杨皇后的军队进入临清州州城的第二天,明军第八军团的大队人马就渡过了临清州西北的老漳河,出现在了临清州州城以西的运河西岸地区!
而与此同时,超过十万明军的追击部队,也抵达了临清州以南三四十里外的马颊河南岸,在清平县城周围安营扎寨,同时派出工兵,开始在马颊河上搭建浮桥——马颊河上本来就有几座木桥,常宁和杨皇后路过的时候全都给毁了。再加上现在天气太冷,不适合涉渡了。所以明军得花点时间修几座浮桥,然后才能推进到临清州州城附近。
而这点儿时间——最多也就是一两天吧,对于常宁和杨皇后而言,就是最后一个击破一路明军和逃出升天的时间窗口了!
如果他们能抢在追击的明军渡过马颊河,逼近临清州之前击退运河西岸的五万明军,就能渡过老漳河向北逃走了。
否则的话,他们要么被困在临清州固守待援,要么就只能沿着大运河的东岸一路向北。而这两种策略都是非常危险的!
固守待援肯定是等死,因为这根本不是“待援”,而是等着明军打援!明军摆在山东的军队有几十万!一旦常宁、杨皇后被包围了,谁还敢来救?
至于沿着运河跑路也不行啊!
因为清军可以在运河东边跑,运河对岸的五万明军也可以在运河西边跑.两边一起赛跑!清军能跑得过明军吗?根本跑不过!这可不是腿长腿短的问题,而是天下大势在谁一边的问题!
如果天下大势再清,常宁、杨皇后跑到哪儿都有人给吃给喝迎王师,他们只管跑就是了。
可要是天下大势在明,那运河西岸的五万明军可是就王师了。沿途的城镇和地主豪强当然要把他们当王师来迎了!一路上有吃有喝有暖和的房子可以住,还会有立功心切的民壮团勇帮着骚扰清军,帮着拆清军前方的道路和桥梁.
所以,常宁和杨皇后还有他们手下的将领们在思考了一个晚上之后,终于做出了唯一正确的选择——背水一战!
十月初三上午巳时,在一片风雪之中,五万明军和七万清军都已经摆好了战阵,一场决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而实际上已经是杨太后,但还挂着杨皇后招牌的杨小弥则带已经躺平的康熙皇帝,在陈廷敬、佛尼埒、高士奇、李光地、梁九成、赵昌,一起等上了临清州城西门城楼。而且还打出了象征大清皇帝的四方黄龙旗!
杨小弥扭头看了眼康熙所在的棺材,轻叹了一声:“皇上,您可千万要保佑五爷打胜啊!若是五爷这次打败了,你的大清可就要亡了你可就是大清的亡国之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