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
杨慎看完首辅蒋冕让人捎给他的书函,大概明白接下来自己要做什么了。
余承勋道:“蒋阁老既提及大礼议,为何不亲自出面?我等人微言轻,只怕对朝局无法形成影响吧?”
杨慎道:“我们人微言可不轻,谁说这朝堂事务,就一定要听阁老尚书的?事关大礼议,还是要以天下人教化为主,我等身在翰林,既为天下读书人之表率,自当于大义前不能有丝毫退缩。”
“可是……”
余承勋其实想提醒杨慎,这种事咱还是少出头,没什么好结果。
不同于杨慎的无所畏惧,余承勋作为杨廷和的女婿,看得更加透彻一些。
现在已不是杨廷和当政时,就算他那岳父权势最大时,面对新皇多也是以忍让为主,而现在有关大礼议的议题却要以读书人的大义来跟乾纲独断的皇帝唱反调,很可能会把事态闹大,皇帝一旦出手,可就不是跟你讲道理那么简单了。
皇帝想要惩治几个臣子,那还不容易?
杨慎大义凌然:“议礼之事,旁人不出面,我等绝不能袖手旁观。我会回信蒋阁老,此事关系重大,定有我翰林院中人来做那定海神针。”
……
……
一场激烈角逐,马上就要开始。
事关大礼议,朝中阁老和尚书、侍郎级别的官员,心里都没底,他们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反而是杨慎对此态度坚决,不留后路。
马上就是火车通车庆典观礼日,也是皇帝既定公开辩论大礼议的日子。
杨慎也在帮蒋冕、乔宇等人找寻隐身于幕后相助皇帝坐稳皇位的幕僚,当初他老爹都苦寻无果,杨慎自然也没那么容易找到,怀疑的对象很多,甚至朱浩也曾被怀疑过,但要找到确凿证据可不是什么容易事。
很多人看起来像,却似是而非,皇帝除了身边的太监,难道真倚重过哪个外臣?
光是沟通这一条,就难以自圆其说……皇帝毕竟长居深宫内苑,若是经常召见某位大臣,必然要把此人留在宫里边,难道是随从皇帝入宫的太监中有这般高人?
可最为人熟知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佐,也就那么回事,难道是真人不露相?
皇帝要公开进行大礼议,唐寅不出面,朱浩自然也不想出面。
在百官面前来个舌战群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