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恭维人的本事,文徵明真有一套。
在唐宋以前,泛指父母叔伯等长辈,元及以后的朝代,才逐渐出现称呼官员为,比如《西游记》中,唐僧一行途径诸国城门,皆称门使为。朱浩心说,以来对自己称呼的,你文徵明算是第一个。
但问题是,历史上文徵明也算是有节气,拒绝宁王的征召,眼光独到,至少比唐寅那货强……朱浩一直觉得,唐寅***前应该不是不知晓宁王的野心,前去江西为红颜多过其它,或许就是被娄素珍蒙蔽了双眼。
这大概也是为何后来见到娄素珍,甚至是见到心仪女子时,唐寅都很扭捏的原因。
算不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朱浩道:
文徵明显得很欣慰。
自己既是给唐寅做事,又能接触到新皇跟前的人。
相比于朝中官员勾心斗角,文徵明所在意的只是自己的仕途前景,所以朱浩不用担心他出去乱说。
也没人会在意这样一个。
尽管文徵明在文坛中地位不低,但在官场,文徵明连个屁都不是,考中举人或还有一点社会地位,一个生员能干嘛?
去当个教书先生,连那些豪门大户的门都进不去呢。
……
……
朱浩给文徵明留下联络方式。
现在朱浩给力文徵明一个联络人的身份,尽可能从江南招募一些士子和工匠,为自己所用。
唐寅和文徵明别的不行,在文坛的号召力还可以。
江南像唐、文二人终于的落魄书生不在少数,郁郁不得志,读书人遍地的江南,有一点学问,会作两首诗,提笔写一幅不错的书法,或是作一幅山水画,便自诩文人,但距离士族阶层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些人心比天高,命却比纸薄。
都是眼高于顶的读书人,本来就算考中举人或进士,走上仕途,也未必有大好前景。
但现在朱浩给了他们一条捷径,可以到京城走上官途。
朱浩又见了孙孺。
孙孺还是那副吊儿郎当的模样,见到朱浩便抱怨:
朱浩不但用唐寅的号召力,从江南之地征募士子,也试图从国子监中寻找人才。
指望孙孺这个二愣子不可能,这件事更多是依靠公孙衣。
但从某种程度而言,公孙衣跟孙孺的能力半斤八两,都不是那种极具个人魅力,能让别人心甘情愿投诚并为之所用的大才,在号召力上远不如唐寅和文徵明这样的名士。
朱浩道:
孙孺听得很糊涂,
朱浩瞪着孙孺。
孙孺顿时没了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