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之法,确实可行,是良法。只可惜,殿下不是苏州知府。一般知府,会呈报南京。南京六部,怕是不敢担干系,直接往京师送。”
“呈到内阁,一议二议三四五六议,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议得明白。”
马文升出声附和。
“是啊,尤其是开仓放粮,事关重大。洪武年间,《皇明祖训》有载,地方灾荒,地方官可先开仓赈灾,救活百姓后再行上报。但是历经永乐、宣德、正统年后,完全反过来了。”
“钱粮赋税,催收不足就会丢官问罪。进了官仓的粮食,稍有闪失就是贪污,重罪啊!谁也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和性命开玩笑,都会谨慎着来。这一谨慎,百姓们就苦了。地方官还是难当啊。”
“其实也不难当。”朱见深摇了摇头,“当前官员为何如此谨慎?首先,三司分衡,各司其职,能衡平权柄,也方便踢蹴鞠。没有一揽地方的权力,自然也就没有全责承担的义务。”
“其次,那是因为上面已经让地方官员知道,粮税催收不足,官仓有失,是会丢性命前途的,所以他在这些方面,非常谨慎。”
“如果上面让他们明白,粮税催收不足,官仓有失,会影响前途。但要是百姓饿死,出现民乱,不仅前途全无,还会危及性命。那他就会当机立断了。”
“人做任何决定,都是在做权衡利弊。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得与失。如果他首先考虑的是治下百姓的得与失,那他是圣人。”
众人面面相觑,王恕、马文升、刘健等聪慧之人,已经隐约听出殿下治国理政的思路,与前面几代先帝,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与历朝历代都有着天壤之别。
实施下去,效果会如何?大家不知道。
但是通过这些日子的实践调查,他们确实认识,大明正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调整期。
静态时代已经过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积蓄,静穷变动,大明正在逐渐进入一个动态时代。
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应不同时代的国制条则,否则的话,大明王朝可能会陷入泥潭之中。
只是这个话题,现在过于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