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地图上只有一个小小的标注点的小县城,距离铜城有100多公里的距离,借着铜城发展的机遇渐渐富裕了起来。
住在这里的人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还能建立起一个学校,并且被分配来了十几个老师。
这些老师每天都要教孩子们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这些孩子的家长们真的非常感谢这些远道而来的奉献者。
唐国在人口足够密集的地方修建学校,并且公派一些老师到这些学校里面任职,三年的时间一轮换,选派新的老师来替换那些已经在这里工作了数年的老教师们。
当然了,如果老教师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愿意留在这些地方,那么唐国就会发放特殊补贴,帮助这些老师在当地更好的生活。
和华夏直接派遣支教老师不同,唐国会现在需要支教的地方盖房子。这种办法维持了支教老师的基本生活水平,不至于让愿意奉献的人吃那么多苦。
当然了,这么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唐国的支教并非是自愿参与的扶贫活动,而是所有师范学院毕业的新老师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工作履历”。
因为短时间内,唐国师资力量都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所以全部师范毕业的学员都属于国家资源,是需要被国家统一当成战略资源分配的。
不愿意参加支教的,也就是不服从分配的新老师将不会被分配工作,更有甚者还会失去在唐国任教的资格。
也不是没有人真的不愿意参加支教,他们会被分配到其他国家去担任老师,传播知识。这类人或许会在其他国家享受很高的待遇,但是他们失去的是在唐国国内从事教育的资格。
按照唐陌的说法就是,没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是不配教育大唐帝国优秀的下一代的——这个说法虽然说有些过于绝对了,但皇帝陛下的意志必须得到贯彻。
学校的操场上,有两个班级的孩童正在上体育课,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学生们要在单杠双杠上完成基本的体操动作,然后在操场上跑圈挥洒自己的汗水。
按照唐国的教育总纲,没有老师可以占用学生的体育课,这也是唐国的国情使然:唐国需要大量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充当基建工人和士兵,所以对学生的体魄是有要求的。
这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也不认为坐在办公室里的职员有多值钱,社会还是需要更多的劳动者,需要工人农民以及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