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怀以往对炼铁之法有一些了解,主要也是听徐武良、庄守信等人口述。
他除开军务外,还要抽出时间熬炼筋骨、淬炼武技,哪里有时间兼顾太多?他甚至都没有时间亲自到铁场看一眼。
徐怀这十数日留在淮渎,每天到十八里坞铁场应卯,除了将一些极其零碎、原先看上去毫无意义的记忆碎片串联起来,使得一些明显不是当世所具备的知识油然而生,与现实进行的印证外,同时也仿佛触类旁通一般,对当世包括冶炼在内诸多匠作之法,特别是细节之处,都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当世匠造,主要都还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对内在的运作原理还缺
乏深入的研究、思考。
当世所用坩埚炉制成大肚小口的缶形,主要是便于封口,才确保有足够高的炉温将生铁烧熔,但打开封口之后快速搅绊,铁水会快速凝结。
当世匠师则认为这种现象乃是冷却所致,却没有想到所谓炒炼,实则是进一步去除生铁之中的含炭量;而随着含炭量的降低,铁块熔融对炉温的要求,也随之产生变化。
生铁可铸不可锻,主要也是含炭量太高,性脆易折,生铁块甚至可以持锤击碎。
铁的性状主要也是随含炭量的变化而变化;含炭量降到极低,就有金银一样的软柔性质,便是熟铁,当世又称柔铁。
将这其中的道理搞清楚,再结实当前的实际去改良冶炼工艺,绝对要比盲人摸象般尝试,要事半功倍得多。
生铁冶炼与炒炼合二为一,直接将铁水引流出来,省去重新升温的过程,搞清楚后续目标乃是降低含炭量,就可以直接将添加炭粉、以柳枝木棍搅绊这些可能起反作用的细枝末节剔除出去,从而省去许多盲目尝试的繁杂。
将这一点搞清楚,灌炼、淋滤等法的道理也随之通透起来。
坩埚除了锅壁坚厚之外,主要还是锅壁的多层结构使之能够承纳高温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