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方正式开始动手之前,罗素就开始谋划布局、因此才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他反过来,将自己的“偶像形象”与扶济社所捆绑、再塑造一个“易于击败的丑陋敌人”。
使用更短的逻辑链——一个更善、更美、更强、更聪明、更易胜利的共情位置,抢先一步将最敏感的情绪受体捕捉,并与自己制造的话题兴奋点结合。
如此一来,原本会盲目支持对方意见的那些人,就被罗素轻而易举的拉到了自己这边。
至于成年人——除非是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得到任何便利、也不希望自己能更进一步的小既得利益者,或多或少都是支持扶济社的。因为扶济社的存在,就意味着“可能性”。
越是挨过打的人,就越是会在乎“后路”。所以他们就算不必特地布局,也会更倾向于罗素这边;就算对方试图拉拢,也只会付出数倍的精力而得到几分之一的效果。
因此,这场舆论战才刚开始,罗素就已经进入了必胜的境地。
唯一的翻盘点,就是让梳牙被“扶济社”袭击杀死、同时灭了他的口。
通过这个新闻,他们可以将扶济社的形象往无序、失控与暴力上引,来产生人们的动摇、怀疑、自我审视。那些实际上并不擅长反思的人,脑子就会直接变成二极管、完全倒向另外一侧。
当反对者的舆论积蓄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然后再用另外一场大事故、大灾难来点火,将积蓄起来的情绪点从“生存危机”上引爆,用“无辜受伤死亡”的恐惧来压到“生活没有希望”的恐惧。
所以,他们才会毫不犹豫的派人去刺杀梳牙。
而就连这一步,也被罗素事先预判到了。
或者说,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被罗素引导出来的。
罗素通过假刺杀这种方式,把梳牙引入到扶济社这个话题里、让他被皇帝邀请参加脱口秀。“被扶济社刺杀”这个概念,就会被植入到知道这件事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脑中首选的第一选择。
这不是他们想出来的,而是罗素让他们想出来的。
他提前派去了“噤声”来保护梳牙……就算梳牙没法独自战胜他们,噤声也可以将他救下来。更不会有什么视频记录能够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