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远东人员(2 / 4)

当年东非的经济状况甚至没有和日本拉开差距,工业规模也只比远东帝国强上一线,国内有大量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工业虽然发展到一定规模,但是技术含量不高,除了国防工业初步打好根基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中高端产业,大量技术来源于欧洲或者黑兴根财团,是典型的“山寨工业国家”。

所以说那个时候来东非,几乎学不到什么东西,从制度层面来说,东非是落后保守的封建君主制,从思想层面来说,东非更是进步思想荒漠,从经济层面来说,当时以非自由市场为主的东非,经济活跃度远不及欧美国家。

所以除了军事以外,当时东非几乎没有太多可借鉴的东西,到东非留学的性价比远不如到当时的欧美国家留学。

所以东非政府层面也不支持当时的远东帝国政府派人到东非求学,反而会推荐他们更多前往德国,或者是奥匈帝国。

毕竟,当时远东帝国政府还是清政府,同为封建君主制,他们并不反对本国人员到东非求学,但是想不到东非政府会拒绝。

这种情况直到本世纪初才得以改变,从1901年开始,东非政府正式招收第一批远东帝国留学生,因为这个时候东非的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电力,机械等产业拥有一定优势,科学技术得到巨大进步,教育领域成果也十分突出,建设了一批高质量大学。

而当时正值东非一五计划开展,东非经济和工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铁路,公路,城市等等飞速发展。

这个时候进入东非才是真正能学到不少“进步”的东西,就拿东非的“五年计划”来说。

这种迥然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工业发展模式,显然能带给远东帝国的仁人志士不同的思考,打破工业发展模式上的威“唯自由市场论”,原来不通过自由市场竞争,工业同样可以取得巨大发展,毕竟东非的工业发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