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志一听给自己取名字心里有点小激动,毕竟一个好听的名字还是有好处的!更何况古代人给孩子取名字是有讲究的。
首先必须说明的,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古代人有“姓氏名字号”这几样才算是完整的称谓。
在我国的传统文献《礼记檀弓上》就提出“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小的时候称呼名字。等到二十岁举行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之后就会称呼其排行,或伯或仲或叔或季。死后称其谥号。这是周朝的制度。”把人的一辈子给安排好好的。
幼名是乳名,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小名。读书后就取一个正式名字叫学名,有的人学名和本名是一样的。贫苦的老百姓很多人没有文化,孩子从小务农,所以小名就用一辈子了。
冠字呢,指的是行冠礼的时候要表字,古代2行冠礼。事实上大多数人冠字的时候都要早于2岁,唐代叫元服,岛国圣德太子之后全面学习唐朝所以也叫元服。
女子15岁之后行“及笄礼”,也称“笄年”。笄同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也就是说表示已经成年了,可以结婚了。
死谥是人死以后所用的,谥其实在古代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中华民族讲究“盖棺定论”,担当生前事是为了“赢得身后名”。
当然谥号这个就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了,一般是帝王和大臣(一品以上才能使用。
在蓝星先秦古代时期取名不甚讲究,齐桓公叫小白,孔子叫孔丘,是他出生的时候,头顶凹陷了一下,和坑一样。孔子的儿子叫孔鲤,是因为儿子出生的楚国国君派人送了一条大鲤鱼去祝贺。
所以华夏文化里其实“鲤鱼”一直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在华夏北方很多的地区,鲤鱼还是道名菜。
上层社会都这样,底层老百姓更不讲究了。
在古代名用很少,古代生活中互相称呼“字”
比如三国里互相称呼的就是字,因为三国里面很多都是官员贵族,反而去看《水浒传》很多人就称呼名,甚至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