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通行制度(2 / 4)

砍不平 花山叶香 3401 字 27天前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出行时就需要携带官方出具的出行证明。从汉代,到唐宋,再到明清,古代的“通行证”经过多次变化,逐渐变得手续简便、信息完备。

战国时期的通行证称为“节”。最初,古人截取一段有节的竹子剖分为二,各取一半作为信物,这就是“节”的起源。

汉代的通行证称为“传”。最初,传是节的补充,后来成了一般吏民出入关津的凭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仍沿袭汉制,行人通过关津需使用过所。

到了唐代,过所的管理和使用更加规范,普通百姓只要是想离开自己的所属地,就必须申请过所。

然后到了唐朝中后期,另一种通行证明“公验”开始和过所同时使用。公验相较于过所,使用范围较小,只能用于相邻行政区之间的人员移动,但申请简便,格式也较为随意,有较强的适应性。

到了五代时期,沿用千年的过所逐渐消失,为公验所取代。

宋代的公验也称为公据、公移、公凭等。除了保留通行证的作用外,公据还能作为证明文书使用,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公凭可作为与外国贸易的许可证明。

明代的通行证称为“引”,也叫路引、文引。明代对于人口流动限制的较为严格,离开家乡百里之外就要办理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