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瘦削的眼镜男,背着一个休闲风的包包,穿着松松垮垮的汗衫,在钱塘城西的文三路上走着。一边走,一边掏出手机,查看短信上面告知的那个地址。
他叫朱海波,24岁,钱塘本地人。
朱海波当年高考没考上钱江大学,又不屑于念省内别的学校,便做了北漂。去北师大念应用数学;本科毕业后,留在京城给搜狐做了两年程序员。
1年他毕业的时候,搜狐在国内还是比较抖的。毕竟那时候百度才刚刚成立一年,地位不显;然而仅仅两年之后,搜狐在搜索方面就被百度盖过了。
而后世那些让搜狐焕发第二春的娱乐产业,此刻还没有发展起来,正是青黄不接的转型期,大量的程序员需要面临工作任务的调整。
做过程序员的人都知道,公司研发方向的调整,就意味着程序员脑中大笔大笔曾经积累的知识过气了,需要重新学习。就算薪水不降,那好歹也是一两年内没有加的机会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全行业都不景气,自己积累的知识是不可逆的永久性过气,程序员们也就忍了——就像顾莫杰重生之前,36手机助手出现了,把国内所有解决“手机-pc通信兼容性问题”程序员的工作都消灭了,程序员们只能选择逆来顺受。
然而,朱海波遇到的是结构性过气,和顾莫杰重生前遇到的又不一样。
因为编写搜索引擎相关代码的技能并没有过气,只是在搜狐这一家公司有些过剩。如果可以跳槽去百度的话,他依然可以一展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