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外公将自己碗里的鸡蛋舀了一个给林川,看看林川的小脸,又看看段六舅,喟叹:“小川若是再年长个十来岁就更好了。”
“为啥?”段六舅满满都是疑惑地看着快到自己臀部的小外甥。
段外公没有直接回答,只道:“老六,你们几兄弟和亲家大哥都算是赶上了科举的好时候。
新朝刚建立不久,朝廷需要大量人才,考科举还比较容易些。若是再等几十年…”
段六舅、林川闻言都若有所思地看着段外公。
“而且,太祖皇帝当初起事,杀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宦士人又杀得太厉害了些,所以,这几次科举取中率都高。”
林川听到这里,不由问:“每次取多少名啊?”
段外公和六舅都回头看一眼跟屁股后面的小人,没有责怪林川的好奇插话。
段六舅说道:“这个由六舅舅来给你讲。县试,小县大概取一百或一百二十名,大县取一百五十名左右。
府试取一百五十名左右,院试取一百或一百二十名左右。”
林川听到一个州府才取一百二十名左右,越发不解:“这一百二十算是很多名额了吗?”
段六舅道:“前朝末年,取中率得对半折甚至更少的名颔。”
林川知道,封建社会的人只要不被问罪,当官是当到死的。
而一个朝代经过二三百年的运转到了末年,短命王朝不算,又到了人口巅峰时期。
人太多,当官的人才过剩,加上土地兼并严重,来点天灾人祸,基本上就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
改朝换代,利益重新分配,阶层又重新开始加速流动。那么,新朝刚建立的前几十年,的确是考科举入仕的好时候。
林川分析着段外公先前的那番话,又想起满月时二舅妈与二舅谈论的关于大舅的科举之事,不由好奇问道:“外公,大舅今年去了京城赶考吗?”
“是啊,去了。怎么…?”段外公没想到小外孙小小年纪,就会关心他大舅的科举之事了。
林川:“进士容易考不?上科取了进士多少名?还有举人呢?”
“谁告诉你这些的?”段六舅听一个三岁小娃娃煞有介事的过问举人、进士之事,心里先前那种怪异的感觉又升起了。
“大伯啊!他想知道,也没处知道呢!咱们县近百年可也没有一个人中得进士。”
林川理所当然道:“我以后也要考科举,要了解这些信息的。”
“呵呵~”段六舅见小外甥一本正经的样子,忍不住失笑。
林川眼巴巴地望着,等待他科谱多一些的科举信息。
段六舅左右偏了偏头,略微思索二秒便开口报道:“上次,贵州省秋闱取了一百二十名举人,春闱贡试、殿试过后取了一百五十名进士、一百五十名同进士。”
“共三百名,这算多吗?”
“算正常!”
段外公回答林川,“贡试一般取三百名左右,上下浮动几十名都是正常。”
说到这里,段六舅忍不住提了提父亲的光辉过往。
“你外公在前朝时考的是同进士,新朝初定,他重新去考,这回考中了二甲进士的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