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美玉待贾(1 / 4)

缘逢一三七 云开月明19 7884 字 2023-05-24

学而优则仕,前朝太祖定的教育制度。

虽然林川玄祖无辜遭前朝靖帝流放,但不影响他尊敬太祖太宗。

作为前世参加过高考,这世又要参加科举的学生,了解朝廷国家的教育制度乃是必须。

前朝的明太祖是历代所有皇帝中最重视教育,重视办学校的。

明朝最大的特色是贡举制度十分完备。

洪武八年颁发学校贡举制度,各地方分办两种学校:一种是府、州、县办理的学舍,有定额。

每天供应生员饮食;一种是乡里办学舍,每三十五家办一“社学”,生员没有定额。

各地府、州、县所招收的学生以官员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优秀者、年十五岁以上、读过“四书”的为合格。

科目有经、史、礼、律、乐、射、算等项。每月有小考,大考三年一次。

成绩优秀者,先送到行省,再选拔最优者送至京师,妻子可随行,负责一切费用。

学成后由天子召见,分科擢用。其任用之职务有御史、知州、知县、教官、经历、县丞、部院书吏奏差、五府掾史等。

至于乡里学舍之教师,由郡守县令选择有学行者担任之。

乡学师生亦是三年一大考,师生均有升级制度。

明朝府、州、县各地方均办儒学,全国教官共四千一百余人,弟子无数。

生员如不入学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即是学校与考试两制度融合为一,比唐宋时期更为进步。

直到明末动乱之时,这种制度才遭废坏。

国子监学生要被分派到诸衙门历事,先学习吏事,也有被派到外面去办理田赋、清查户口册及兴修水利等事务。

凡有出身优异者,至少可担任府、州、县的六品及以下官员。

而经科举出来的进士,每届有部分可考入翰林院。

翰林院规模宏大,成为中央政府内最高的学术集团。内阁学士是从翰林院分出来的。

翰林院增设庶吉士。永乐年间开始,成绩最优的第一甲等可入翰林,凡二甲、三甲则考为庶吉士。庶吉士可进学于内阁。

所以翰林学士除了担任讲官、史官、修书等职务外,还有议礼、审乐,定制度、律令,论荐人才,指斥奸佞等职务,不少官员后来都成了朝廷大臣。

这种制度也被本朝所沿袭。

而本朝至今开国时间还不长,只有十九年。

学院制度还未被科举制度完全吞没,两者并驾齐驱,各成体系、互为补充。

而且各级官学对生员的要求也很高,具体则体现在了一年四次的季考筹备上。

季考之时,生员的文具、伙食、食宿等一应开支皆由府衙或县衙财政提供。

生员们要做的就是人到现场,努力考出好成绩。

季考后,各级教官会依据生员的文艺德行优劣定出名次,优者赏赐,劣者遭斥责。

总的来说,季考和岁试,是秀才们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之后依旧躲不过的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