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早有盟约,约为兄弟,彼此有急,当发兵互救!今日引兵来攻,为何不念香火之情?”
颉利可汗微微侧头看了看突利可汗。
而突利可汗……也沉默了。
秦王与突利可汗约为兄弟,确有其事。但,并非秦王自己与他约的。
是当初梁朝起兵时,为了稳住后方,派出使者前去安抚突厥,一边送上金银财帛,一边也订立了一些盟约。而使者顺便也以秦王的名义,跟突利可汗约为兄弟。
而此时,这一层关系倒是刚好被秦王给用上。
但突利可汗也只能沉默,在这种尴尬的场合,他能说什么呢?
不管是打还是退,都得颉利可汗决定。他虽然不乐意,但也只能如此。
局势再次陷入僵持,但李鸿运能够明显感觉出来,此时的局势正在不断地向自己这一方倾斜。
不得不说,秦王的这二连发问,看起来平平无奇,实际上却真的掐住了突厥的七寸。
这也是秦王日后能成为天可汗、真正统治漠北草原的关键所在。
秦王是靠自己的名声与勇武,唱的这一出空城计吗?
其实不全是。
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深思熟虑过的。
草原人的生存方式和习俗,与中原人是完全不同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中原王朝都无法在草原上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只能不断地扶持一派、打击一派,而一旦中原王朝的国力下降,草原人又会休养生息、完成整合,而后卷土重来。
因为中原人既无法适应草原人的生存方式,也不懂草原人的思维方式。
在草原上,两个可汗的人马对上了,一位可汗要与另一位可汗单挑,这是十分正当的要求。
因为草原人本就是实力为尊,作为首领,能打是必须的。
在中原王朝,或许会讲出身、讲尊卑、讲礼仪、讲儒学思想……但在草原上,这些都不好使。
真正好使的只有武力,你拳头大,大家就都听你的。
所以,首领的个人武力值,也十分重要。
而如果一名首领提出与另一名首领单挑,对方拒绝了……那么在诸多草原人眼中,这就已经是认输的表现。
当然,个人武力弱的首领也可以依靠人多势众强行干掉对方,但那样做不到真正的服众。
当你露怯的时候,草原上的众多部落离心离德的种子,就已经埋下了。
所以,秦王面对颉利可汗的这一番话,点出了两个核心点:第一是颉利可汗违背盟约,第二是你不敢跟我单打独斗,不配做突厥人的首领。
违背盟约这个事情,说不严重也不严重,但说严重也严重。
草原人违背盟约是家常便饭,南下能有巨大的利益,那为什么还要遵守盟约?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就是这个意思。
但这也不代表盟约全然没有任何约束力,如果草原人违背了盟约却没有任何好处,那他们也会很难受的。
所以,秦王的这些话,就像是草原上的一位可汗在于另一位可汗对话,完全是用草原人的思维在解决问题。
此时他的行为,换成草原上的任意一名可汗,也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
至于对突利可汗说的这番话,就明显是差别对待了。
对颉利可汗说话时,李鸿运故意表现得义正辞严,俨然是站在了梁朝的国家立场上,发言更类似于外交辞令;而跟突利可汗说话时,却侧重于两人的结拜关系,关系更加亲近。
眼见突厥人已经有些自乱阵脚,李鸿运知道,接下来该是一锤定音的时候了。
他立刻带领百骑向前突进,甚至马蹄已经踏上沟水,做出一副要渡过沟水的架势!
后方看着的齐王已经吓得面如土色。
这是要干什么?
这百骑面对万余突厥骑兵根本就不够看,虽然秦王之前也曾经有很多次百骑冲阵的行为,但那时候冲的可都是混战中敌人的薄弱位置,跟现在这种一开打就冲锋,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更何况双方还隔着沟水,突厥骑兵又居高临下。
万一半渡而击,怎么办?
至于秦王背后的百骑,此时自然是毫无理由地坚决跟上。
这是跟秦王南征北战所培养出来的默契。
他们不需要理解秦王的行为,只需要执行命令。
然而就在这时,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一直沉默的颉利可汗竟然突然发话了,而且言辞之中,似乎相当没有底气。
“王不需渡!
“我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是想与秦王你申固盟约罢了!”
李鸿运冷然道:“既然是要申固盟约,又何必陈兵于坂原,窥视我豳州?”
颉利可汗沉默许久,方才对手下人说道:“后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