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仿制药的高效低毒目标,原料路线已经不可更改,剩下的工作,就是通过优化工艺技术,使生产成本降下来,最终使这款药物成为质优价廉的医药产品。
面对方翰民的执着,郭鹏等技术人员虽然表示服从他的决定,却也很无奈,“方厂长,我们觉得要想通过优化工艺技术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有点不太现实,从近一年的试验过程来看,我们不知道还有哪些工艺环节能够进一步优化。”
再先进的工艺技术,即便实现了工业化,方翰民也不会认为已经到了技术的极致,何况一种还处于试验阶段的工艺过程,他认为能够优化的工艺环节不止一处,这就是郭鹏等人跟方翰民之间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郭鹏等人认为,他们从始至终工作在试验现场,每个步骤都亲手操作,工艺技术的各个环节做得足够仔细,再也找不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方翰民毫不怀疑课题组全体科技人员和试验工人的敬业精神,但那跟技术进步和工艺优化无关,他认为一定存在更加合理的工艺技术,完全有可能通过技术进步,把最终的成本降下来。
方翰民决定从已经完成的试验中寻找突破口,他仔细查看从头到尾的试验记录,把他认为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技术节点记录下来,再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经过筛查,方翰民认为以下三个节点需要做进一步研究:第一,合成原料药的过程中,是否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压力和物料配比,更好地抑制反式异构体生成?
第二,在对反式异构体进行光学拆分时,有没有可能通过改变工艺条件,达到更高的拆分效率?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仅可以减少拆分剂的用量,直接降低成本,还能节省操作费用。
第三,寻找更好的拆分剂回收技术,使回收工艺变得更加简便,这个环节也能降低成本。
接到任务后,郭鹏等技术人员面面相觑,方翰民知道他们希望尽快结束课题的心理,但为了向患者提供一款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良心药,他认为这些研究必须深入进行,结题早晚无所谓。
回到实验室,郭鹏等人按照方翰民的指示,对第一个节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考察试验,在以前试验的基础上,课题组又对数十种物料配比做了考察,结果发现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体系的物料组成对异构体的产生几乎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