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三十个?
听到赵楷报出的取士数量,下面一群举子就都露出失望的表情了!
三年一次大比,一次才取三十个进士......虽然中了进士能直接入翰林学士院,成为天子近臣,看上去前途光明。
但是数量实在太少了,这个中签率也太低了,全天下那么多的士子,怎么够分?
“官家,一科取士三十人也太少了吧?”
“是啊,我等苦读不易,您就多给几个......几百个额度吧!”
“官家,老拙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如今终于学问有成,如果还和以前一样,老拙至少有个特奏名进士可以中啊!”
“官家,天下间的读书人如此之多,便是一科取三千都僧多粥少,三十如何够分?”
“对啊,天下那么多的官等人去做,一科三十个进士哪里够用?”
“请官家无论如何再多给些名额吧!”
等一群陕西士子回过味儿来,也不举手了,都张开喉咙嚷嚷了起来——今儿不是言者无罪吗?那就得放开了发言啊!
得据理力争啊!
要不然一科三十士的额度敲定,大家伙儿还怎么当官?
什么?还有明法、明算、明工、明医、明农、明匠等实科可以考?那也得会啊!
宋朝早期,还有更早的五代隋唐时,科举考试倒是不唯进士,而是有一大堆的杂科和进士科一块儿考的。可是从北宋中后期开始,科举考试开始出现“诸科皆下品、唯有进士高”的局面。
一方面进士科的取士人数越来越多,在官场上的前途越来越好;一方面杂科越来越受歧视,地位比武官和宦官都不如。
靠技术当官的,在宋朝叫伎术官......花魁娘子叫伎女,都是一个“伎”啊!
而且杂科也不容易学啊,律法、算数、营造、医学、农牧、匠作......哪一门都不比《四书五经》容易,学这些又难又没用的,还不如好好读书去考进士呢!
杂科考得人少了,朝廷也就更不重视,所以到了后来干脆就不开杂科了,就是文武两科进士让人来考。
而且文武两科主要都是考作文......只是文进士的题目从《四书五经》中找,武进士的题目从《武经七书》中找。
另外,武进士需要考一下拉弓——不能算考射箭,因为不需要中靶,能拉弓就算通过。
所以有两把子气力的读书人,只要把作文写好了,再把《武经七书》背一遍,就算兼修文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