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科主考是谁?怎么出这样的题目?这是不是要考聚敛搜刮的本事......”
就在罗大公心里面无比得意的时候,江南贡院的考棚内已经议论纷纷起来了。原来明远楼上已经放出了第一场考试的考题——明远楼是江南贡院内最高的建筑。依照惯例,在每场考试前,考官要把当场考试的题目写在一块木牌上,到明远楼上高高举起,称举牌放题,供考生抄录。
而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定板了的,历史上终明一代都没改过。
根据朱元璋的规定,科举考试考三场。
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
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而怎么收商税的问题属于时务策,应该摆在第三场再考,可现在才第一场,怎么就拿出来了?
另外,这题目也不对啊......哪有直接问怎么收商税的?这题目怎么做啊?《文献通考》和《大明会殿》上也没有答案啊——这策论本来是要考查考生博古通今的能力,需要考生通读史书,以及当朝政书。可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没有什么实际工作经验的举人们往往做不好策论。所以到了后来,考生们只读《文献通考》和《大明会典》,一古一今两部着作来应付考试了。
另外,大明的科举考试虽然有三场。但是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其实是第一场,也就是“四书义”和“五经义”。
读通了四书五经(五经也不必全通,可以选一门为本经重点研究),做好了八股文章,高中的可能就很大了。至于后面的论判和诏、诰、表不过就是写点官样公文,没啥大不了的。而策论,差一点的就是应付,好一些的则是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