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吃闲饭的勋贵、世袭武官以及世袭锦衣卫之家,都被朱由检以各种理由打发走了。不是去南方“发财”,就是燕山屯田。陆陆续续走了将近两万户,不下二十五万口!
同时,太监和宫女的数量,也因为朱由检的“俭省”而大幅减少,所以北京城内的太监家眷也跟着少了许多。这一批人数目也不少,总在十万人上下。
二十五万加上十万就是三十五万了!失去了这些“消费者”后,北京的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萧条下去。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也只好离开北京,迁去了天津这个新兴的海口商埠。这批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又是十几万人。
几年之间,北京城就失去了多达五十万的长住居民!
不过有去就有来,在这几年间,北京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北京人”。而新迁入北京城的,主要是帐前骑士和他们的家眷,也有一些九边将门的子弟和家眷。
帐前骑士们虽然在北直隶八府、宣府、大同、燕山、大宁等处另有田庄,但是他们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还是会在北京城里安一个家,北京城也是他们主要的居住地。
而许多九边将门,甚至四川、湖广、河南、山东、南直隶等地的将门,也开始让子弟进入北京。
他们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在北京了方便求官,还因为北京城可以为他们的子弟们提供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学区房啊!
虽然朱由检没有逆子那么重视教育,早早的就开办了南京小学,后来没多久又办了中学、大学。但崇祯还是开办了少年侍卫团和侍卫团,这其实就是两所军校。
其中少年侍卫团是一所六年制少年军校,下设六个年级营。入学的都是读过蒙学,习过武艺的少年。少年侍卫团的教官,将会由易入难,传授军学、武艺、数学、格物、儒学、拉丁文、蒙古文等知识——军官学校当然得传授外语,敌人的或是盟友的语言,都是必须要学会的,要不然怎么知己知彼?派出去当武官的连人家报纸都看不懂,还能搜集情报?
而侍卫团则是一所三年制的军官学校,除了接收少年侍卫团的毕业生,也接收诸军推荐的军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