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的计划,就是将吐蕃战场幸存的一百三十万大军,再次投入到蒙古战场,调转攻击方向,北上攻打窝阔台汗国。
对此,枢密院是有异议的。
用杜如晦的话来讲,经历吐蕃之战后,幸存的一百三十万大军在没被朝廷正式裁撤之前,严格来讲,就已经算是大夏正规军。
他们刚在吐蕃战场拼死一搏,虽说是为了生存,但是在事实上,他们也是实实在在为帝国尽了力的,理应赢得应有的尊重,给予其应有的待遇。
“怎么能又把他们当做消耗品,投入蒙古战场呢?”杜如晦不理解。
杜如晦的话,不无道理。
面对枢密院的诉求,欧阳朔采取折中之法,言明,一百三十万大军只负责攻打窝阔台汗国,在攻克窝阔台汗国之后,立即休整,摆脱“消耗军”的污名。
吐蕃之战期间,不知是谁泄露消息,还是让外人胡乱猜对了,朝野有人将投入吐蕃的两百万大军戏称为“消耗军”。
如此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实在让人寒心。
欧阳朔得到消息,当即令人严查,很是抓了一批造谣者,这才平息此场风波。如果任由风波持续下去,传到前线,指不定整出什么乱子来。
说起来,欧阳朔还是“绞肉机计划”的最终拍板者,是始作俑者,此时又站出来辟谣,当真有点“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的意思。
可政治就是如此。
作为帝王,欧阳朔时常要面临这等矛盾选择。
他的手,早就不干净了。
欧阳朔最终所求,不过是一个问心无愧而已。
窝阔台汗国,驻扎着窝阔台、博尔术以及赤老温三路大军,因为在攻打波斯帝国时有一些损耗,合计兵力在五十万上下,基本都是骑兵。
一百三十万对阵五十万,窝阔台汗国根本没有胜算。
至于蒙古帝国的支援,大夏自然早就考虑到了。就在欧阳朔同意王翦的作战计划时,枢密院已经给鹰扬军、河东军、北疆军以及凤翔军发去秘密军令,暂停裁军,一旦蒙古帝国支援窝阔台汗国,不用请示,直接出兵蒙古帝国。
现在就看,成吉思汗会做何选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