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佛祖没说,因为佛祖入灭以后,大乘佛法才开始分化,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便是大乘和小乘了。
佛祖没说的东西,自佛法传到中土,千年以降,也没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所以大乘佛教会出现“佛阀”的现象,导致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这些事情,佛门中人很少去想原因,即便想了,也有成见。
但张执象看的很明白。
因为,大乘佛教的出路根本不是佛家自己能解决的,这是属于儒家的范畴,也需要道家参与……
佛家擅长的是解决“人与自我”的关系,而大乘佛法要普渡众生,这明显是“人与人”的关系,擅长这个的,是儒家。
但,儒家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道德经》有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儒家对人与人关系的处理,是在“失道”之后的,先是以立德为不朽,守人心的第一道防线,没守住,只能讲仁,仁也不行,便只能讲义,当义也不行的时候,就只剩礼了。
所以儒家的脉络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渐失后,便以礼教为主。
所以,今天的儒家,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儒家也不能解决,不光是因为儒家的“衰弱”,更因为即便“人与人”的关系为主体,人也始终在天地之间,人始终与自我有关。
故而,还是要三教合流,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文明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这个时代的僧人自然回答不了,哪怕是姚广孝也答不了,因为姚师没见过衰落,他只看到了华夏文明的盛,没有看到败,没有看到西风压倒东风后的一地凄凉,缺乏印证,所以对于文明的出路不如张执象看得清晰。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