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三章 突如其来的刺杀(1 / 4)

昌都剌大捷验证了火器、驼城的战力,雪日鏖战验证了多年训练的新军战力,这些都清楚地告诉了朱允炆与所有人,大明将再不畏惧游牧民族。

最强大的撒马尔罕重骑兵,最强大的帖木儿骑兵,他们都折损在了火器与新军之下,若是瓦剌与鞑靼想求下锤,朱允炆会答应锤他们的。

羁留大明使臣?

呵,朱允炆愿意借给他们几个胆子,也好为大明征战提供一个完美的理由。

傅安挺直了胸膛,昌都剌大捷给了大明足够傲视天下的底气,环顾四周,确实已没有任何敌人可以让大明仰视了。

整个大明的领土,如同被神秘的力量拔高,这里的子民,开始拥有了站在高处俯视周边的视野。

百姓也骄傲,这是古来罕有的事啊。

傅安自认为读书不少,翻过不少史书,但看其中文字,前朝几代,无论是多大的胜仗,高兴的百姓多只是少数,更多的百姓则是冷漠的、无感的、浑噩的、事不关己的……

对百姓来说,胜利与失败,是朝廷的事,耕地和收成,才是自己的事。你们家高兴了,凭啥我们就得高兴,又不会少要我们一文钱的税……

民不与国事庆,唯问节气农桑。

但这种现象在建文朝发生了改变,一路返京,无数百姓欢呼雀跃,张灯结彩,就连乡野里的樵夫也能拉着山里的和尚扯上一句:“咱们在西域打了大胜仗,你们可多阿弥陀佛几声……”

百姓以大捷为荣,以胜仗为荣。

人心所向,天下一家,荣辱与共,算是真正在建文朝出现了。

宴会持续到下午才缓缓撤去,霍安已喝得酩酊,郭骥直接醉倒在了桌子倒下,孙良直接喝晕了,胡话一句接一句……

朱允炆浅尝即止,并没有喝多少,更多考虑的是西域治理与再开丝绸之路的问题。

考虑到傅安的忠贞不屈与艰苦九年,朱允炆与内阁大臣商议之后,最终决定升傅安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衔,郭骥、孙良等则分至鸿胪寺、户部、礼部、兵部等,官职为从四品至七品不等。

为改变民间对西域的认识,朱允炆下旨翰林院,安排人员收集材料,编纂《西域风情志》、《傅安传》等书籍。

十二月的寒风并没有吹熄朱允炆的政务热情,在朝廷衙署封印之后,依旧在武英殿处理政务,第一次轮值的杨士奇也时不时被叫入武英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