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机械院、匠学院、船厂等一干匠人的集思广益下,利用蒸汽机打造了一款简单的镗床,不仅可以制造各种精密零件,还可以用于制作高质量气缸,进一步赋予了蒸汽机更出色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又作用于铁船制造领域。
钢铁供应的稳定与充分,匠人的成熟与工艺的完备,都让铁船制造的周期在缩短。大明水师开始逐渐进入铁船“下饺子”时代。
与此同时,朱允炆开始召见兵部、水师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官员,商讨东北、东海问题,征讨日本国的计划开始在高层中进行讨论。
面对朱允炆鲜明的意图,铁铉表达了顾虑与反对:“日本国不过是弹丸之地,不取无害。若要进取,反而要冒险远征,一旦水师折损在外,实在是不智。臣以为,此事不宜求速,当先行调查情报,不妨过一些年再说。”
铁铉知道朱允炆很难说服,他是一个做事目的性很强的君主,现在抛出来东海????????????????问题,其实已经是箭在弦上了,只是讨论如何去做,而不是讨论要不要去做。
但作为兵部尚书,铁铉也清楚战争不应轻启,日本国不是安南国,足利义满也不是安南胡氏,大明缺乏进取日本国的理由,继续拿阳江船厂说事,实在难以说服天下。
况且看朱允炆的意思,他不是想要小打小闹,揍一顿幕府水师,抢一堆东西就回来,而是想要进行一场灭国级的战斗。
打安南,用了三十万军士,打日本国呢,需要多少兵力?
此时的日本国,有多少人口,多少军队,大明所知并不多,据陈祖义海贼团中归附人员讲述,日本幕府控制下的人口数量不低于四百五十万,军队数量总计有三十至五十万,京都的主力在三至五万之间,拱卫京都的兵有十二万左右,地方各守护兵力也不在少数。
情报都没摸清楚,就想着打日本国,是不是有些太过冒险?
如果派遣的兵力太少,能不能实现战略目标?
如果派遣的兵力太多,如何保障后勤?
大明与日本国之间隔着大海,依靠水师去补充物资后勤,很可能会因为海况、风暴等无法及时补充,一旦后勤跟不上,那前线军士如何作战?
在铁铉看来,现在动手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朱允炆并没有因此斥责铁铉,确实,日本国不了解大明,大明也不了解此时的日本国,对其具体的兵力数量、军事部署掌握有限,甚至连足利义满手底下都有哪些能人,谁擅长进攻,谁擅长防守,谁擅长突击都不清楚。
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朱允炆说:火器弹管够,谁管对手是足利义满还是足利义持……
若是以压倒性的火器开路,还需要如此谨小慎微,遵循传统的作战策略,那大明领先只是领先了个寂寞?
李坚看出了朱允炆的决心不可动摇,站出来说:“打日本国,无需动用京军,联东海水师、东南水师,合六万水师将士,可以完全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