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答应!」
数十位官员喊道。
杨士奇、解缙脸色变得极是难看。
朱文垣是名正言顺,可他年纪太小,这种小在很多人看到就是傀儡,辅佐之人很容易被人视为权臣。
大明开国以来,没出过几个权臣,唯一一个算得上的,还是胡惟庸,不过这个家伙已经喝了孟婆汤。
百官议论纷纷,形成了分裂。
一日讨论没有结果,二日讨论没结果。
各官员在抓紧活动,时不时有人夜访府邸,商讨局势。
甚至连解缙、杨士奇的府上也出现了拜访之人,游说两人放弃支持朱文垣,莫要背负权女干之名,以国事为重。
等到袁岳屠杀兀良哈十万族人的消息传至金陵,奏请封赏,请示是否调兵西进支援燕王时,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了。
军情紧急,军心稳定更重要。
这一日,内阁召聚文武百官商议,决出摄政人选。
以刑部侍郎刘季箎、兵部右侍郎卢渊为首,以兵部郎中方宾、吏科给事中王佐等为主干,以「国事为重」、「非立傀儡、出权臣」、「江山社稷稳定」等为由,竭力说服众官员,拉拢了一
批给事中、御史、主事、郎中等。
虽说这些官员中绝大部分品阶不高,却很能说,很能给人扣帽子,导致一些尚书也不敢直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