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者a:“光质芯片植入体内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吗?”
孔旻:“在上万例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率是%,说到底蚕丝降解后就变成了蛋白质,光质也只是一堆变异的质子,在人体中随处可见。”
提问者b:“植入人体的芯片可以随时取出吗?半衰期为68年,是否意味着在外界模拟的光质会像塑料一样成为无法消失的生活垃圾从而影响生态?”
孔旻:“芯片无法人工取出,但是预设了销毁程序,销毁前所有数据可作云端备份。自毁程序是从特定角度打入额外的光质子即可破坏β光质的稳定结构,光质子由β转向α并迅速衰变成普通质子,辐射出来的光子能量也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有人将拟态物随意丢弃,清除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也是微不足道的。”
提问者c:“芯片运作是依靠太阳能吗?刚才的演示内容似乎远远超过太阳能所能提供的能量级。”
孔旻:“不是太阳能,是光能。光电转化效率确实很低,有些光子能量不足、波长太长无法被能带隙吸收,根本没有发生光电转换。能量太高的光子又直接转换成热能,这两种情况就会损失一半以上的能量。
“只有范围很窄的波段上的光子能够被吸收转换成电能,这个过程又会损失一半多的能量。但是光质子可以将所有频率的光子全部囚禁,并且因为拥有静态质量,能量得以储存。所以无论是太阳光还是人造光都可以吸收利用,剩下的就是存储量和转化率的问题了。
“存储量根据需求分为多个层级,民用便携芯片的储能量很低,按照质量来计算,储存上限是1纳克,粗略计算能量输出在16千焦以下。
“在完全没有光线的环境下可持续使用1-5小时左右,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充满只需1分钟,待机时长接近无限。
这样惊人的数据全部依赖于光质子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18%,注意这里指的是质能转换效率,实际的能量转换率还会有所下降,18%意味着比核聚变的转换率高25倍,或者换个更直观的说法,接近正反物质湮灭的五分之一。”
提问者a:“这么高的能量释放也对人体毫无影响吗?”
孔旻:“这牵扯到运行逻辑,这方面没有任何重大突破,依然是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只不过由光照蚀刻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光子蚀刻,难度要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