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2章 四位名臣之后,捍海长城(2 / 4)

我艹……

听见鱼鳞海塘筑制形式,崇祯心中直接爆了粗口。

说黄光升他不太清楚,但说鱼鳞海塘,那可就出名了,住在钱塘江附近的应该都知道,他去观潮的时候见过的,历经数百年依旧能发挥作用。

后世中,鱼鳞石塘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被誉为“捍海长城”。

这位也绝对是治水中的大佬。

“黄爱卿,你举荐的这位呢?”

“陛下,臣举荐的万和泽是万恭的儿子,万恭乃是潘季驯是同一时期的治河名臣,也算是潘季驯治河理念的具体实施者,主持修筑了徐州至宿迁小河口黄河两岸堤防等工程。

著有《治水筌蹄》、《万少司马漕河奏议》《勘报淮、河、海口疏》《酌议河漕合一事宜疏》等诸多治水书籍,都是工部官员的必读之书。

万和泽受其父亲影响,也是跟着父亲在河道上摸爬滚打,经验极其丰富,开挖辽泽中的阳山渠他就是其中主事之一,臣与他工事,配合极为默契,做事踏实、肯干、谨慎。”

哦豁……

果然又是一位治河名臣的亲人。

单是从这一方面看,大明一朝的蒙荫子嗣制度倒也没错,前提是技术人才的后代且后代是有真才实学的。

这种情况下,后代受环境影响,动手能力和经验极强,也是饱读经典,但却不一定能通过科举入仕,这种民间埋没的极多。

而能通过科举入仕的,大多只是空有其表,动手能力差,这种人当个闲置倒也罢了,若是进入河道、粮道等等,很容易出事情。

也不是不能让他们去历练,但往往很难沉下心来去吃那个苦,即便是能学会也都会以此为跳板调到其他地方,无法在一行干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